在广东省
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西林村有一座民居叫新民楼。它的外形与我们客家传统的圆形围屋有所不同,也不像我们客家地区很普遍的半月形围屋,而是方方正正、十分讲究对称的四角楼。整座房子在建筑形式上讲究科学,在设计思路上融入了一些欧洲元素,富有艺术特色。
新民楼由清末民初开明绅士卓新民始建于1902年,占地6332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60米,三栋进深约40米,主楼四角分置楼阁,第二层开设了21个、每个直径2.5米的圆弧形拱门,两侧横屋各设一个二层约10米高的楼阁。全屋有三个转斗门楼,五个独立式花园,一个半月形池塘。屋内共有大小间厅300余间,有三口圆形古井。这座传统的客家老屋融入了浓郁的西方建筑元素,使其成为中西合璧的经典代表之作。新民楼书香传家,人才辈出,一百多年来,涌现出一批享有盛誉的名家名医。如卓信章,入籍瑞士,是著名发明家;
卓国章、卓成章、卓育章,是现代名医;卓乐熙,国家民航总局高级工程师;卓乐昆、卓乐友,水电设计专家;卓乐姒,研究出防治棉铃虫病毒和生产棉铃虫病毒的装备,解决了当时连美国也罢手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卓信成,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状元,
清华大学毕业。
这座房屋不但在设计上构思独特,而且在实用性方面非常高。在那个战乱年代,为了自卫,所以在设计上对房屋的周围都加了各种各样的碉堡、枪眼等。在屋中设有三口井,牲畜群饲可养二三百头猪以上,专门的粮仓可储藏300多人三至五年的粮食用度,所有这些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在战乱年代,在敌人封锁下如何自卫、如何安居乐业的。
这座房屋在做工上也是极为讲究的。在一百年前要在农村建两层楼的民居,也不是件易事。这座房屋的二楼地面不是像现在用钢筋水泥结构,也不是像以前单纯地用木板铆合,而是创新性地用一根根粗木做横梁,木与木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再用大石挤合,然后在表面浇以黄泥,并用红毛泥(即现在的水泥那种,以前少而贵)铺面,因而整体上与现在的水泥式的地面没什么太大差别,不认真看根本瞧不出来。
新民楼已历经二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基本上保存完好,但由于几经沧桑变化,人为破坏损毁严重,在2004年冬在仲和公孙辈的同心协力下,共筹款20多万元,对房屋整体作了修葺,如今面貌已焕然一新。不过,遗憾的是,当年被破坏的在各厅堂书写的名家联语、牌匾等却无法恢复了。不过,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新民楼作为客家民居的一部分,会永远留在客家先民的建筑史上,它创新性的设计已成为客家建筑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