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华》是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所属的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的周报,于1953年正式创刊。《新清华》编辑部现有专职人员5人,并有一个拥有20余人的学生记者团参与办报。《新清华》现为四开四版,每周一期,每期9000余份,还根据各院系和部门的需要,不定期出版增刊,截止2011年10月16日《新清华》共发刊1854期。
报社简介
新清华创刊时间及历史
《新清华》于1953年正式创刊。是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所属的面向全校师生员工的周报。54年来,《新清华》如实地记录了清华大学在风雨中前进的历程,生动地反映了清华大学在各个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新清华使命与栏目现况
《新清华》以“办报育人”为宗旨,坚持党的新闻方针与教育方针的结合。及时、全面报道清华大学的建设成就和校园生活,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学校的工作,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
《新清华》编辑部现有专职人员5人,并有一个拥有20余人的学生记者团参与办报。
《新清华》周报现设栏目《清华人剪影》、《清华园论坛》、《党的生活》、《在团旗下》、《科学馆》、《理论园地》、《社会课堂》、《荷塘随笔》、《大学生之家》、《水木清华》、《清华体育》、《校友足迹》、《清华史苑》、《闻亭钟声》、《编读沙龙》、《瞭望窗》、《文萃》等。
《新清华》现为四开八版,每周一期,每期9000余份。我们还根据各院系和部门的需要,不定期出版增刊。
背景详述
新清华历史
清华校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清华学校时期,《清华校刊》便于1926年创刊。报纸为4开4版,内容以校方公告为主,截止1927年停刊,共出版18期。当时编者姓甚名谁,现已无从查考,仅知由周刊社主办。
清华大学成立不久,《国立清华大学校刊》于1928年10月29日创刊。报纸仍为4开4版,设有文告、校闻、专载、学术消息、余墨等5个栏目。正刊每周一、三、五出版,周六出版国际文艺、科学社会问题研究增刊。编辑部设总编1人,编辑2人,特约新闻通讯员及增刊特约撰稿人若干。郭廷以出任首任总编辑,二位编辑为戴克光、徐雄风。首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及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等著名学者都是特约撰稿人。抗战时期,学校南迁,校刊于1937年4月停刊,复员后又于1947年2月复刊,1948年10月1日出至复刊第50期时停刊。此时曾一度由4开改为8开版。
截止2012年9月7日《新清华》共发刊1891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
《人民清华》于1950年11月1日创刊。报名为集毛泽东主席笔迹,报纸每周一期,仍为4开4版,由《人民清华》出版委员会负责编辑出版。学生张信传担任总编辑,两位编辑是中文系教授余冠英和物理系学生钱宁。创刊号上发表有《发刊词》、《哀悼任弼时同志》、《建立职工人事制度》、《访问东欧归来的华罗庚教授》等文章。清华校报首次成为党和人民的宣传阵地。在解放初期,校报在宣传人民当家做主、推动思想改造运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人民清华》停办。
1952年,蒋南翔校长来校主持工作,在他的亲自关心和倡导下,1953年4月2日《新清华》创刊。报名为我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副校长刘仙洲教授题写。学校专门设立了《新清华》编辑出版委员会,编辑部设在工字厅外院西侧,60年代迁入工字厅东院现址。报纸设有公告、校内新闻、校闻简讯、教学简讯、团的生活、系级动态、文化体育生活、读者来信等栏目。最初的报纸在北方印刷厂印刷,1953年下半年学校成立了印刷厂后改为校内印刷。从1953年创刊到1966年6月4日因“
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新清华》共出版了791期。
“十年动乱”期间,清华成为“重灾区”。于1970年创刊的《清华战报》成为那个时候的舆论工具。《清华战报》共出版223期,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停办。
文革结束后
全国高校处于恢复、整顿时期,高校校报纷纷以校名为刊名。1978年1月,我校校报采用《清华大学》的刊名开始出版,与校名一样,报名使用毛泽东主席给我校亲笔题名的手迹。这一时期的校报作为新党委的机关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及恢复、整顿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拨乱反正的进一步深入,1979年3月,清华校报也恢复了《新清华》刊名,期号沿续《新清华》原来的号数。复刊后的《新清华》为旬报,逐步设立了闻亭钟声、改革之窗、中青年学者述林、在社会的课堂里、社团生活等栏目,恢复或设立了“水木清华”、“时代”等副刊,印数达7000份,期数已逾一千期。
1992年,《新清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新清华》按照“坚持方向,充实内容,突出重点,贴近生活,增强时效,活跃版面”的要求,固定为每星期五出版的周报,由创刊后沿用近40年的手工排版、铅印,正式改为计算机排版、胶印,出版周期大大缩短,每期容量扩大到2万字。在新闻报道上,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把改革、建设作为宣传重点,大力提倡“短、实、深、活”的文风,开辟多种报道形式,努力提高新闻性、思想性、可读性;同时,推出了清华人剪影、清华园论坛、党的生活、在团旗下、荷塘随笔、清华体育、水木清华、社会课堂、理论园地、校友足迹、编读沙龙、
大学生之家、?望窗、文萃等20多个生动活泼的专栏、专刊和副刊,并经常举办由读者参加的征文、竞赛、笔谈、讨论、评选等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清华大学十大新闻”评选、“创建
世界一流大学笔谈”、关于“市场经济与人生坐标”的讨论、“清华学子迎香港回归”征文、“爱清华照清华”摄影竞赛等。
目前,《新清华》编辑部是全国高校校报协会和北京高校校报研究会的团体会员。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新清华》编辑部明确提出以“办报育人”为校报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办报质量。《新清华》的作品多次在全国教育好新闻(大学校报系列)、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北京高校校报好新闻等评选中获奖,并已连续四届获北京新闻奖。《新清华》编辑部先后荣获了清华大学先进集体、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群体、北京高校先进校报编辑部、中国高校先进校报编辑部等称号。
新清华自创刊以来
历任主编如下:郭道晖(任期为1953年~1957年),唐绍明(任期为1958年~1961年),张正权(任期为1961年~1966年和1979年~1985年),谢新佑(任期为1985年~1989年),汪广仁(任期为1989年~1993年),范宝龙(任期为1993年~2000年),梁恩忠(任期从2000年起)。前后数十名编辑、编务为办好这张报纸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如今,他们中不少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或重返教学、科研第一线,一些同志成为了新闻、出版战线的骨干力量,许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新清华》始终拥有一支业余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他们是来自基层的教职工或大学生、研究生,不少好文章,都出自他们之手。他们是编辑部的好助手,为办好《新清华》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