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秦朝统一以后至西汉时期,随着西北
边郡移民屯垦事业的发展,农耕经济曾经大幅度向西北推进,农耕区域一直扩展到了
阴山脚下,自
秦长城以南处处阡陌相连、村落相望,其中“河南地”(注:指关中盆地往北的
黄河以南地区)的新兴农业尤为繁荣,堪与关中地区相媲美,在当时被称为“新秦中”。
秦时,
蒙恬北逐匈奴,在
匈奴退出去的地方设置
九原郡,有44个县城,同时将内地人口迁徙到河套九原郡屯垦。西汉时,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西汉政府曾多次“募民迁徙塞下,屯田筑城”这便是自秦朝后的又一次大移民。汉武帝一面出兵打击匈奴,一面徙民实边,巩固边防。
公元前120年,关东大水,汉王朝命令迁徙关东贫民70余万口充实陇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此后,汉王朝还命令在“上郡、朔方、西河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 · 食货志》)。汉还曾经七次向西北
边郡移民实边。大量的移民和戍卒,在荒凉的原野上开辟耕地,种植谷物。同时
亭燧等防御设施也得到加强,邮亭驿署相望于道。移民实边的结果,使陕北、宁夏和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农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以致使这里被称为“新秦中”,也就是说这里的富庶程度不亚于关中平原。这种有计划的移民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