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广场(Xinjiekou Square),位于江苏省
南京市中心区域,又称“新街口中心广场”,是
南京的道路枢纽之一,也是见证南京历史的交通广场。
历史沿革
民国17年(1928年)以前,糖坊桥、丰富路、
汉中路相交的东西向街道称为“新街口”;当时新街口为狭窄的十字街。
民国17年(1928年)8月,
中山大道动工建设,拆除新街口两旁房屋。
民国18年(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灵榇奉安大典后,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决定对新街口一带进行拓宽改建。
民国19年(1930年)11月12日,新街口一带进行拓宽工程在孙中山先生64周年诞辰动工建设。
民国20年(1931年)1月20日,新街口广场建设完成,由于是南京市内街道上的第一个广场,故称“新街口广场”,又称“南京第一广场”。
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之前,新街口广场中央放置一枚巨大灰色炸弹模型,提醒人们注意侵华日军的空袭。
民国31年(1942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76周年前夕,汪伪国民政府为笼络民心,将1929年起一直安放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孙中山铜像移奉至新街口广场中央。
1966年初,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原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拆除彩牌楼,恢复新街口广场原貌。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时期,孙中山铜像受到冲击,北迁移至中山陵园管理处保存。
198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日时,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赠的中山先生铜像被安放至中山纪念馆前。
1989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新街口广场中央兴建一座“金钥匙”雕塑,由三八直立的金钥匙和一个银球组合而成;该雕塑象征着南京人民用科学、民主、法制三件法宝,去打开现代化大门。
2001年,由于南京地铁建设,新街口广场被拆除,的孙中山铜像迁离新街口广场。
2010年,新街口广场重建,中心建设直径18米的交通景观环岛;5月19日,孙中山铜像回迁新街口广场,铜像放立在绿岛中心。
区位环境
新街口广场位于
南京市中心区域,为南京
鼓楼区、
玄武区和
秦淮区交汇处,东为
中山东路,往
西安门方向,距西安门隧道2千米;南为
中山南路,往
三山街方向,距南京内环南线3.5千米;西为
汉中路,通向
汉中门,距
江东快速路4.1千米;北为
中山路,通向
鼓楼广场,距该广场1.5千米;该广场中心交汇道路为城市主干道。
设计规模
设计特点
新街口广场为中心景观类环形交叉口交通广场,交叉口采用的左转车流切环岛,通过交叉口的类似一般十字平交路口的交通组织方法,安排车流方向。该广场东西向禁左,其中,东进口交通渠化为3条直行道、一条右车道、西进口交通渠话为三条行车道、一条右转车道,信号相位为南北向直行、南北向左转、东西向直行;广场四角设置绿岛分离机非交通流,且绿岛上设置右转车道,分离直行和右转机动车;行人采用地下通道过街道方式。
设计参数
原新街口广场边长100米,中央草坪为直径16米,外侧环形卵石地面停车场宽8米,三合花坛宽9米。2010年重建后,新街口广场总面积为7800平方米,所占中心区总绿化面积比例为3.8%;中央孙中山铜像高5.75米,重6.2吨,基座通高11.12米;铜像底座四周为直径8米的环岛,环岛外围设宽幅为1米的沥青的道路路面,整个中心为直径10米的环岛带。
设备设施
2018年11月12日起,南京交警在新街口周边道路全面启用多处电子警察重点对主次干道及路口的机动车违停、随意上下车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其中包括新街口广场。
2018年12月13日起,南京交管部门在新街口广场装设新型信号灯,解决车流冲突问题,降低路口安全隐患。
交通换乘
据2019年6月南京地铁官网显示,途径新街口广场地铁线路有:
据2019年6月南京公共交通官网显示,新街口广场共布设公交线路12条。
运营情况
交通流量
2010年,新街口广场平均单日高峰车流量为5000辆/小时。
2011年12月,新街口广场单日高峰车流量为5000至6000辆/小时。
通行事项
2012年11月起,新街口广场禁止车辆随意左转或掉头。
文化特色
1942年,孙中山生前挚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资铸制
孙中山铜像,将之矗立在广场中央;该铜像为新街口广场第一座孙中山铜像,后被安放至
孙中山纪念馆。
1996年11月,原南京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以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背景,铸造铜像,安放在新街口广场中央;该铜像高5.75米,重6.2吨,基座通高11.12米,与孙中山先生诞辰日期相吻合,是新街口广场第二座孙中山铜像。
2001年,孙中山铜像因地铁施工暂隐于市后;于2010年5月21日,该铜像回迁新街口广场,同时在广场周边的绿化带里还将种植红枫、樱花、杨梅、香樟、桂花以及红果冬青等彩色植被,晚间还将以环绕灯光来烘托铜像。
价值意义
新街口广场作为一个中心景观类环形交叉口的交通广场典型代表,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仅保留南京市的名片功能,同时满足了交通需要。(《交通工程》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