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寺,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于有隆庆二睥(1568)重建,世称“方壶母殿”。与闽清之金沙堂、德化之石壶殿并称于世,是
张圣君信仰最重要的发祥地和策源地之一。
“月落天地沉宝璧,日出方壶浮紫烟。”这是古人咏方壶岩的名句。方壶岩位于福建省
永泰县(即永福)城西
盘谷乡境内,离城30公里,是闽中闻名遐迩的儒、佛、道圣地和名胜古迹之一。深受闽台两地人民崇奉的民间信仰神
张圣君(法主公)的童年即在此度过,方壶岩景区中的方壶寺是邑内周边社区奉祀张圣君的祖殿,被尊奉为“方壶母殿”。
张圣君,原名圣,乳名慈观,祖殿永泰县二十九都月洲村。相传,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七月廿三日降生。四岁丧父,随母江氏蘸廿一都
盘谷乡连家为寄子。童年迫于生计而放牧于方壶岩,继而以采薪、卖锄柄谋生,饱尝人生艰辛。张幼年即慕仙道,投师学法,常怀济世救民之志。相传一日入山遇仙人对弈,投以苦桃,张必知其仙,忍苦难咽。咽且半,舌若螫,弃其余归,遂忽忽若失,绝烟火,食草木实。能言未来,知人阴隐,人因号为圣者。从此云游于闽清、
尤溪、
莆田、仙游、福州、德化等地,行医治病,斩蛇驱魅,扬善惩恶,解民困厄。后曾多次回方壶岩,广施神威,与五通鬼斗法而除妖崇,永保一方平安。终虽坐化于闽清金沙演法九龙潭头,但却显迹于闽中大地,事迹闻之朝廷,被赐封为“都天法主监雷三元普济大师”。其事迹载于宋人洪迈《夷坚志》、张世南《游宦纪闻》。其后,明人何乔远《闽书》及《福建通支》、各县志书屡有载述,影响远播闽、台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方壶寺,虽历经沧桑,但古迹犹存。近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已全面修复,其中之圣君殿、佛堂、文昌阁、伽蓝厅、书斋楼、
禅房、避雨亭、牌坊均修葺一新,且具备良好的住宿与膳食设施,成为社区及毗邻周边民众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之处,被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及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每逢春节之上元祈安及七月廿三之圣诞庆醮,邻县寺庙及道坛纷纷前来迎香请火,成千上万的信众纷至沓来,祈祷还愿。平日里亦是香客如云,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
方壶岩是既具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又具有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环绕于方壶寺四周,有着许许多多数不清的
张圣君传说之圣迹。有
张圣君学雷法的“雷洞”;有他于
龙虎山拜天师学“文法”归来供奉天师的“天师洞”;有其坐禅念佛的“禅洞”、“
桃源洞”;有炼化真丹之“炼丹井”;有治疫救民的“龙泉”、甘露“二井;悬崖上有与五通鬼斗法古迹,上刻”斗法石钉“四字;在”斗鬼洞“、岩狮洞”崖壁上尚存“挥剑破洞”之
摩崖石刻;方壶岩峭壁还有“承天台”、“游仙台”和“
天梯 ”之景观数处;岩上之狮峰绝顶有约一百平方米宽大的石坪,人称“炼法场”。相传是张修仙炼法、勇斗魈魅的场所。晴日于岩顶放眼远望,百里风光尽收眼底;与狮峰相倚的
仙桃峰,海拔1132米,峰顶之“仙桃坪”占地50平方米,坪上有一“棋盘石”,相传为当年
张圣君观仙人对弈而得到仙桃的地方。坪上朝看日出、暮赏晚霞,无比之壮观;
仙桃峰四周怪石林立、星罗棋布,皆与
张圣君传说相关,如“剑破石”、“炼武石”、“仙床石 ”、“饲牛椅”、“驾皈石”等景观,愈观愈观,令人目不暇接;最令人称奇叫绝的是山腰处之“
天池”。
天池面积3000平方米,水自岩涌,汩汩不息,清泉映影,池草茂倩,风光宜人,叹为观止;池中有稀世之珍“红腹四脚鱼”(俗称小娃娃鱼),相传为
张圣君所养,以制药治人。浏览于天池虹桥之池心亭上,宛若置身于
瑶池之境,令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永泰相传张圣者三十四岁时云游到方广岩,当晚遂投宿方广岩洞。翌日,天将破晓,忽然来了一长眉祖师,即蔡道者,要张圣者让位住宿。张圣者见他年迈体衰,且经长途跋涉,神疲力倦,深表同情,忙答应让其暂住一宿,自己便离洞闲游。到了次日,张圣者返回岩洞,见长眉祖师仍住在洞中,占据福地不还,张欲移石截流逼走长眉祖师,幸亏观音大士从中点拨,阻止了张圣者的错行,张就把方广岩让给长眉祖师,将方壶岩开辟为自己的修行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