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蟹科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下科
方蟹科(Grapsidae)包括一些头胸甲呈方形,额缘较宽而眼柄较短的蟹类。这个类群的蟹类绝大部分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沿海潮间带地区,少数种类则分布离海岸有相当距离的潮湿处、沼泽区营半陆生生活,部分生活在海洋中的个体也都是在水草里或堆积物中活动,习惯于生活在大洋中漂浮物体上,适应了漂浮性生活。方蟹在分类系统上属于较高等的类群,在蟹类演化过程中出现较晚,约在新生代的第三纪才显著地繁衍,而逐渐达到优势地位。方蟹科可分为4个亚科。
生活习性
方蟹科(Grapsidae)的蟹类绝大部分杂食性、偏喜动物,如鱼、虾、螺类、昆虫或动物尸体,也食水稻、甘蔗、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
分布范围
印度-西太平洋区发现350余种,中国已知约100种。
名称类别
方蟹在分类系统上属于较高等的类群,在蟹类演化过程中出现较晚,约在新生代的第三纪才显著地繁衍而逐渐达到优势地位。方蟹科可分为4个亚科:方蟹亚科(Grapsinae)、弓蟹亚科(Varuninae)、相手蟹亚科(Sesarminae)和斜纹蟹亚科(Plagusiinae)。
外形特征
短尾次目的1科。头胸甲略呈方形或方圆形。额缘宽,眼柄短,口腔方形;第3颚足完全覆盖口腔,或有较大的斜方形空隙。常见种有绒毛近方蟹中华绒螯蟹平背蜞天津厚蟹红螯相手蟹等。方蟹科中经济价值最大的是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或毛蟹,体呈墨绿色,腹面灰白色,额缘4齿很尖锐,前侧缘也具4锐齿。雄性螯足比雌性粗大,掌节内、外面均密具绒毛。
生活环境
方蟹类大多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海的潮间带,如岩岸石缝中、沙滩的碎石下或泥涂的洞穴里;少数种生活在江湾、河口的半咸水区,甚至进入纯淡水域,有些种类则分布离海岸有相当距离的潮湿处和红树林沼泽区、营半陆栖生活。部分生活在海洋中的个体也都是在水草里或堆积物中活动,个别属的种类如漂泊蟹(Planes)、弓蟹(Varuna)习惯于生活在大洋中漂浮物体上,适应了漂浮性生活。可见方蟹科里不同种的生境及习性的变异很大,适应幅度较为宽广。
生长繁殖
秋季为繁殖盛期,性成熟的河蟹要移栖到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域或浅海生殖,12月到翌年3月是河蟹交配产卵的盛期,在盐度 8~33%的条件下均能交配产卵。交配后,在水温9~12℃,约经7~16小时,母蟹即可产卵。卵粒附着在母蟹腹部的腹肢上,温度适宜时,经1~2月即可完成胚胎发育。孵化后经5期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成为幼蟹。状幼虫在河口营浮游生活,变态为大眼幼体后集群溯江河而上,进入淡水,幼蟹期下沉水底。河蟹原产中国,1912年随德国邮船迁移欧洲,并已大量繁殖。80年代,中国人工育苗和养殖已获成功。
经济价值
方蟹中有许多种与人类关系密切,可食用。许多海生种的幼体都是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沿海一带的种类均可作家畜、家禽的鲜干饲料,有的地区还用作饲养水貂的代食品。有的种是鼠类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饲喂时必须煮熟。由于这些蟹类深入半咸水和淡水水域营穴,危害农田水利,破坏田埂路基,必须加以防除。
陆蟹特种
本科螃蟹中有许多种类亦属于陆蟹
陆方蟹属蟹类动物可算是典型代表。陆方蟹属全世界仅有四种,台湾产其中三种。其中格雷陆方蟹(Geograpsus grayi)是陆生性最高的种类,居住在海岸林的下方,头胸甲宽度可达4.5公分。特征为头胸甲近圆方形,前侧缘有二齿。螯脚长节腹内缘突出呈锋锐之隆脊形,背甲紫色黑;步足及螯足则为漂亮的紫色。格雷陆方蟹的栖地颇为复杂,包括有海岸林下、海岸灌丛,及海边的草生地,一般是在岩石及珊瑚礁较多的地方居住,通常就躲在礁石下或礁石间的缝隙里,在台湾分布于东部及恒春半岛岩礁海岸。
毛足陆方蟹(Geograpsus crinipes)的特征为头胸甲方形,身体扁平,背甲光滑,表面具横行斜线。前侧缘有二齿。螯脚长节腹内缘也突出呈锋锐之隆脊形。全身呈土黄色,背甲之颜色稍暗。分布于本岛东部及恒春半岛岩礁海岸。栖所则为海岸矮盘灌丛区,不会在海岸林下出现。
斯氏陆方蟹(Geograpsus stormi)是台湾体型最小之陆方蟹,全身呈橙红色。体型最大在头胸甲宽4.3公分左右。分布于本岛东部及恒春半岛岩礁海岸,此外在龟山岛也有发现。栖所在高潮线上方附近,珊瑚礁孔隙内居住。
后相手蟹属是体型较小,也是典型陆生性蟹类动物,在世界上只有两种,台湾都可发现。奥氏后相手蟹(Metasesarma aubryi)头胸甲宽最大2.7公分左右,方形的背甲呈紫黑色,额宽约为头胸甲宽度一半,额部上方常左右两边各有一金色条纹,栖息在海岸林下,住在珊瑚礁缝隙或倒木之根部附近树洞内,数量极多。脱壳是在无水之环境下进行,脱壳後两日内就将旧壳吃光,仅留少量之螯足指节。曾见过一对个体在树干上配对,一对则在地表交配,二对雌雄均为硬壳状态。卢氏後相手蟹(Metasesarma rousseauxi)的特征为额宽超过头胸甲宽的一半,体型较奥氏後相手蟹为小,头胸甲宽最大在2.3公分左右,分布较奥氏后相手蟹靠近海,在海岸灌丛下方及海岸林缘下方。这两种后相手蟹密度以多珊瑚礁块之海岸林下较高。
仿相手蟹属的蟹类在台湾有两种,其中印痕仿相手蟹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淡水中,因此不算是陆蟹。但中型仿相手蟹就可算是陆蟹的一份子。中型仿相手蟹体型最大可达3.5公分左右,全身一般呈鲜艳的红色,但未成年个体一般呈灰褐色。中型仿相手蟹在台湾有非常大的族群数量,也具有广泛的分布,从北部的福隆经东部到恒春半岛都有分布。中型仿相手蟹虽然大都在陆地上活动,但在鳃的形态却完全没有任何适应陆地上呼吸的改变,而是以前面提到的“循环水呼吸系统”解决陆地生活的氧气问题。
圆形肿须蟹(Labuanium rotundatum)也是方蟹科的陆蟹。此蟹在台湾最早是在1939年于淡水河口泥滩地上被发现,之后就没有再有任何的报导记录,一直到最近才又再恒春半岛的海岸林内被发现。此蟹并非栖息在河口泥滩地上的物种,而是时常出没在海岸林内树上树洞内的陆蟹。此蟹的特征为鳃域极为隆起,步足指节末端极为尖锐,全身则为土黄色,与树干及落叶的颜色接近。一般栖息于莲叶桐、棋盘角及大叶树兰等植物树干树洞内。白天居住在树洞之中,夜晚在树干上活动。抱卵母蟹与一般陆蟹相同,需要到海边释卵。由于只有大树才容易有树洞的产生,而此蟹的生活又与树洞息息相关,因此本种可做为极佳的成熟海岸林指标物种。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15:27
目录
概述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