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塔尔(G.E.Georg Ernst Stahl) (1659~1734)德意志化学家和名医。1660年10月21日生于安斯巴赫,1734年5月14日卒于
柏林。他曾经是炼金术的崇拜者,但后来改为学医。
1659年10月21日,施塔尔出生在德国圣约翰的安斯巴赫教区,他的父亲约翰·洛伦兹斯特尔是个虔信派,在在小施塔尔的成长过程中影响了他的世界观。施塔尔早年在
耶拿学医,他是
燃素说的先驱贝歇尔的学生。23岁大学毕业后,斯塔尔搬到
德国耶拿大学的医学研究,在耶拿斯特尔的成功为他赢得了
医学博士学位。1687年他被聘为Sachsen-Weimar约翰·恩斯特公爵的私人医生。1694年施塔尔成为哈雷新建的大学的医学和化学教授,这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1716年,离职去柏林做普鲁士王的御医,同时仍研究化学。1734年5月4日在柏林逝世。
施塔尔是燃素说的集大成者。1703年他重新编辑贝歇尔的著作时,加进了自己的很长的评注,在教学及教科书《化学基础》中传播修正过的贝歇尔的观点。他明确提出“燃素”概念,用这个概念把当时已经发现的许多化学现象的普遍性学说,使化学“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语)。后来,实验证明燃素说是错误的。他还发现钾盐和钠盐结晶形状不同,把碱分为天然的(碳酸钠)和人造的(碳酸钾)两种。
燃素学说认为,燃素充塞于天地之间。植物能从空气中吸收燃素,动物又从植物中获得燃素,所以动植物中都含有大量燃素。这一学说还认为,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和释放燃素的过程。例如金属燃烧时,便有燃素逸出,金属就变成了金属灰,可见金属比金属灰含有更为复杂的成分。如果金属灰与燃素重新结合,就会再变成金属。油、蜡、木炭、烟炱都是从植物中来的的,植物具有从空气中吸收燃素的功能,因此木炭等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质。如果将木炭与金属灰放在一起加热,金属灰就可以吸收木炭放出的燃素,于是金属灰就重新变成金属。这样,燃素学说就可以解释许多冶金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硫黄燃烧时有火焰,说明燃素逸出,硫黄就变成硫酸。硫酸与富含燃素的松节油共煮,又会吸收燃素,重新变成硫黄。
燃素学说还认为,煤和木柴等物质在加热时并不能自动地释放出燃素,而必须由空气将燃素从这些物质中吸取出来,所以这些物质在燃烧时必须有空气存在。燃素还能由一种物体转移到另外一种物体,燃素学说利用这一性质解释了金属溶解于酸是由于酸夺取了金属中的燃素;金属置换反应是由于燃素从一种金属转移到另一种金属的结果。
尽管燃素学说是错误的,“燃素”也是不存在的,尽管施塔尔对
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现象)作出的解释与现代的观点恰好完全相反,凡我们现在认为是与氧结合的反应(氧化反应),施塔尔都认为是燃素被分离出来的反应。但是,施塔尔的观点与现代化学理论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化学反应发生时都有某种东西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外一种物质,施塔尔认为是燃素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移;而现代价键理论则认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燃素学说利用这种转移的概念解释了大量的化学现象和反应,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的发展。在燃素学说流行的长达一百年间,化学家为了解释各种现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
感性材料,这些都是化学史宝库中的珍贵资料,
拉瓦锡和以后的化学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燃素学说信奉者所做过的实验(包括
普利斯特里和
舍勒制取氧气的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建立了正确的燃烧理论。
施塔尔被认为是当时的第一流化学家。他的重大成就是1703年根据他的导师J.J.贝歇尔的燃烧理论提出了燃素说,该学说流行于18世纪。他还是最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试验的化学家,又是冰醋酸的最初制造者。平生著述有200多种,主要有《化学基础》等。施塔尔精力过人,非常自豪和自信。他在化学和医学方面著作很多,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著作非常冗长,而且隐晦难懂。尽管人们对燃素说评价不一,但历史不会忘记,正是施塔尔在化学史上锻造了一个发展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