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夫(George Smith,1815~1871),又译史密夫、四美等,英国
圣公会来华传教士,香港圣公会首任主教,亦是香港的首任教育部门长官。1844年9月25日,施美夫抵达香港,通过对各通商口岸进行实地考察后,确定
宁波为该差会在中国的传教中心。在宁波期间,他经常来
舟山考察与传教。由于健康原因,他被迫返回英国,于1847年出版了他在华期间的记事(Narrative),中文书名全称翻译为《1844、1845、1846各年代表大英圣公会调查访问中国各通商城市及香港和舟山诸岛记事》。
人物生平
四美毕业于
牛津大学(硕士),加入牧师队伍后,他成为了英国
圣公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
1844年6月初,四美带着先查明中国各传教站运作情况的指示,离开英国前往他的传教地。9月底,他来到到香港,之后在此及周边包括广州、澳门在内的地区盘桓了数月。
1845年5月25日,他和
文惠廉主教全家一起属开香港,6月16日抵达上海。在上海住了大约10天后,四美前往宁波,并打算在此安顿下来。但三个月后,他却因为健康原因被迫离开,10月12日回到上海,之前还去过两次
舟山。为了到其他口岸考察,四美于27日乘船南下,在舟山一带停留至12月9日,15日抵达
福州。
1846年1月10日,四美来到
厦门,并在当地住了6个星期,2月27日抵达香港。3月,他又去了一次广州,由于健康原因, 四美亟需转换生活环境,于是他在该年夏天离开中国。10月6日回到英国。在英国期间,他被授予
神学博士学位。
1849年5月29日,四美在
坎特伯雷大教堂被授予圣职,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维多利亚教区
主教。与此同时,他同大英圣书公会的秘书布朗黛蓝牧师(Rev. A. Brandram)的女儿结婚。11月6日,四美夫妇同孟可美牧师(Rev. E. T. R. Moncrieff)、岳牧师(F. F. Gough)以及温敦牧师(w. welton)和札成牧师(Mr. R. D. Jackson)一起乘坐“乔治· 速洛克爵士号”(sir George Pollock)从朴茨矛斯出发, 1850年3月2生日抵达
香港。9月23日, 四美乘坐英国皇家蒸汽船“列那狐号”(Reynard)前往中国北部,以主教身份视察各领事口岸。途中,他为了改善在琉球的传教士贝特南医生(Dr. Betelheim)的环境,曾在该地作短暂停留。10月14日, 四美到达上海。在上海小住了一段时间后,起程南下,先后前往宁波、福州,最后于12月19日抵达香港。
1852年的夏天,他再次来到
上海。 1853年,他在上海一带居住了5个月,直到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才返回香港。1854年下半年,他又去了一次福州和上海。1855年,四美返回英国,次年返华。1858年,他再度到上海及其他口岸考察。
1860年3月4日,他从香港来到上海,4月7日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并在日本的长崎、神奈川以及江户待了两三个月。之后,他起程前往加利福尼亚,继而到巴拿马,再从巴拿马湾乘蒸汽船到纽约,10月16日抵达南安普顿。
1861年11月,四美返回香港。1862年4月北上
北京,6月南下途中在上海停留。
1864年,他最终从
主教之位上退下,返回英国。1871年12月14日在英国安息主怀。他被誉为是香港现代教育的先驱。
主要事迹
1845年8月12日,施美夫从宁波出发抵达
舟山。在定海住了一段时间后,于11月5日起身拜访普陀山的佛教僧侣。在《五口通商城市游记》“访问舟山”一章中,施美夫发现了罗马
天主教与
佛教在仪式方面的相似性:“罗马天主教神父,凡是诚实坦率的,必然会对天主教和佛教在宗教形式方面的相似之处感到困惑不解。和尚庙、尼姑庵与男、女修道院,和尚戒色与神父禁欲、剃度与削发、袈裟与长袍、僧帽与冠冕、佛珠与念珠、地狱与炼狱之说,焚香摇铃,诵经吟咏,拜佛与祈祷用的均是无人能懂得的语言,在和尚庙与天主教堂祭奠亡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所尊崇的女神之头衔,一为‘
观音’、一为‘
圣母’,怀中各抱着一男孩,神态酷似,坦诚之人无不一目了然。细节如此之相似,虽然有助于使佛教徒皈依天主教,却难免会让人困惑。这一问题有时显得无从解释,以至于从前有个罗马天主教传教士百思不得其解,曾断言道,佛教必定是撒旦为抗衡基督教而建立的体系,必定是
撒旦的总计划,以此阻碍传播
基督教信仰。”
个人作品
中文
1. 《耶稣圣教洗礼规式》(Adult Baptismalservice),9页;香港;1851年。在这份册子中,祷告文以及问答内容等印成黑色,而指导性文字则印成红色,就像古时候的礼拜规则一样,“God”一词在该册中译为“天神”。
2. 《耶稣圣教祷告文》(Prayer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21页;香港;1854年,这仅是
麦都思翻译的《祷告文》的选本。
英文
3.A Narrative of an Exploratory Visit to each of the Consular Cities of China,and to the Islands of Hongkong and Chusan,in behalf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in the_years 1844,1845,1846(《1844、 1845、 1846年代表圣公会前往中国各领事口岸以及香港岛和
舟山群岛考察的记述》),8开本;xvI+532页;伦敦;1847年,有12张插图和一张折叠地图,后在纽约重版。该书简称《五口通商城市游记》。此书并非仅仅是一部传教记事。施美夫对开放的五口通商城市的考察主要目的是“为英国教会其他传教士们铺平道路”。为此,他在《五口通商城市游记》中“收集统计资料,记录综合性观察,提供详尽数据,以便对该国社会、政治及伦理道德各个方面作一正确评估。”《五口通商城市游记》一书共有三十六章,除分别据实记录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五处通商口岸——
广州、上海、
宁波、福州、
厦门的概况和所见所闻外,还专列了香港和舟山情况介绍。其中第十五、十八、二十章的标题分别为访问舟山、舟山概况、访问普陀圣岛,详细地描绘了舟山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生产活动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
4.Hints for the Times;or,the Religions of Sentiment,of Form,and of Feeling,contrasted with vita1 Godli-ness(《时间的暗示》)。
5.Lew-chew and the Lew-chewans;being a Narrative of Visit to Lew-ghew,or Loo-choo,in October,1850(《琉球和琉球人: 1850年10月琉球考察记》), 12开本;vIII+95页;伦敦;1853年。
6.The.Xationa1 Religion of China,as illustrative of the proper Word for translating GOD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中国的国教: God”一词正确中文译名的解释》),这是1853年10月20日维多利亚教区
主教在上海对英国圣公会牧师所作训示的摘要,4开本;12页;上海;1853年,该文最初刊载于两期《
北华捷报》上。
7.A Charge delivered tothe Anglican Clergy inTrinity Church at Shanghae,on March 16th,1860(《1860年3月16日在上海三一堂对
圣公会牧师所作的训示》), 19页;上海;1860年。
8.Ten weeks in Japan(《日本十周记》),8开本;xvI+459页;伦敦;1861年,该书有8幅插图和一张折叠地图。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