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残留农药
无公害农药
无残留农药又称无公害农药。是一类非持久性农药。它们在环境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分解,或其本身化学性质不稳定,易于水解、光解或挥发,从而在环境中很容易消失而不留下残毒。
定义
无残留农药又称无公害农药。是一类非持久性农药。它们在环境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分解,或其本身化学性质不稳定,易于水解、光解或挥发,从而在环境中很容易消失而不留下残毒。使用这类农药对农副产品、河流、土壤等不会产生污染,对自然生态也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如除虫菊素、鱼藤精、烟草碱等植物性农药,春雷霉素井冈霉素微生物农药
简介
无残留农药又称无污染农药。过去使用的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等)特别是杀虫剂大多为剧毒性农药,施用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发挥作用,大部分则进入空气、水或土壤中。由于农药化学结构稳定,在环境中不易分解,长期存留,造成污染。杀灭了环境中的大量生物,破坏生态平衡。也能经植物根部吸收进入生物体,又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或人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研制了毒性残留期短的农药,它在环境中能较快地被生物降解而消除毒性,称为无残留农药。
无残留农药残留期特别短,或者无残留可言,即使对环境有污染,但却是异常微小的,如激素杀虫剂,性引诱剂,害虫浸出液,氨基甲枷旨类农药等,均属无污染农药之列,我国环境法规中大力倡导发展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尤其是无污染农药。
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 代谢物、 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施用于作物上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等环境中,环境残存的农药中的一部分又会被植物吸收。残留农药直接通过植物果实或水、大气到达人、畜体内,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畜。农残剥离器可以降解水果蔬菜表面的农药残留。
发展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含砷或含硫、铅、铜等的无机物,以及除虫菊酯、尼古丁等来自植物的有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工合成有机农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世界上化学农药年产 量近200万吨,约有1000多种人工合成化合物被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虫剂、落叶剂等类农药。农药尤其是有机农药大量施用,造成严重的农药污染问题,成为对人体健康的 严重威胁。
产生原因
(1)方法单一
缺乏正确使用农药的基本知识
绝大多数农户仅用农药进行防治,原因很简单: 杀虫效果好,见效快。还有部分农户不讲究用药技术(如白粉病打叶的正面,霜霉病 打叶的背面,不能在晴天正午打药),一旦认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用药量,结果 使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当有了抗药性的病虫害又在危害田间的蔬菜时,就施用更大的药量来防治。如此恶性循环,蔬菜的农药残留就会大大增加。更严重的是有的农户还违章在蔬菜上使用禁、限农药,用药后,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还未到就忙于上市,这样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就更大了。
(2)结构错误
对使用无公害农药的认识还不够
影响蔬菜质量的农药主要为杀虫剂类农药, 在此类农药中又以有机磷类杀虫剂为主,即三个70%:使用 农药中70%的为杀虫剂;杀虫剂中70%的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类杀虫剂中70%的为髙毒、剧毒、高残留农药。部分农户认为使药后马上见效的农药就是好农药,而低度的、无公害的生物农药价格高、效果慢,是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这样对蔬菜的质量也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54
目录
概述
定义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