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壳弹步枪是一种特殊的步枪,其子弹没有金属弹壳,火药直接包裹在弹头周围,发射后无需抽壳装置。这种设计使得步枪在射击过程中不需要抛出空弹壳,从而简化了枪械的结构和操作。
研究构想
早在100多年前,欧洲有人提出过无壳弹的设想,美国人在南北战争期间曾使用过用锡箔作外壳的子弹,发射后,锡箔被炸成粉尘吹出枪口。早期的无壳弹由于许多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很快被有壳弹取代。但无壳弹机枪的研制工作并没有停止。60年代,
美国、
奥地利和当时的
西德等国重新开始无壳弹的研究,并制出样弹和样枪,进行过一些试验。技术比较成熟并且已装备部队的,只有德国的
G11无壳弹步枪和
无壳弹。
主要结构
1960年代,各国军方对换装
小口径步枪趋之若鹜,但当时的西德陆军却没有随波逐流,用5.56mm步枪取代当时装备的7.62mm口径的G3步枪。在1967至1968年间,当时的西德军方、
HK公司以及诺贝尔火炸药公司(Dynamit Nobel)达成一致见解,他们认为,无论采用哪一种小口径的步枪,其技术性能都无法摆脱传统步枪技术水平与局限性。为此,他们选择了德国在二战中美国在二战后都曾研究过但未成功的无壳弹/枪技术,试图一举超越小口径化,直接研制并装备具有革命性的无壳弹步枪系统。这就是G11无壳弹步枪系统。
1970年,西德国防部列出了一个标准作为这种革命性的步兵战斗武器的设计要求,这个设计要求是希望能成倍地提高西德士兵的个人战斗能力。这个标准如下:
武器的最大长度:小于750mm
包括100发弹药在内的最大重量:小于4.5kg
武器的装弹数:50发左右
高命中率的3发点射
不校正瞄具的有效平射距离:300m
对设计者而言最大的难题是在实战中提高命中率,因为战斗中的心理压力常常会降低射击水准。另外,经统计发现,3发点射时命中目标的数量比全自动发射时还要少。因为第一发弹的命中率是最高的,而发射第一发弹时的后坐力会影响到随后射出的子弹,而3发点射是每扣动一下扳机就自动发射出3发弹头。经研究只有将射速提高到2000RPM以上,才能提高3发点射时的命中率。因此,
HK公司采用了一种圆柱形转膛式枪机的设计来提高射速。
最初,
G11的开发项目只有两个公司参与,其中HK公司负责武器部分的设计,而诺贝尔火炸药公司则负责设计无壳弹部分。这两个公司并称为GHGS(德语:Gesellschaft für Hülsenlose Gewehrsysteme,即:无壳弹步枪系统联合企业)。后来德国的光学仪器制造公司Hensoldt/Wetzlar又加入了GHGS集团,负责开发/制造G11系统的1倍光学瞄准镜。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G11无壳弹步枪系统日趋成熟。1990年3月23日,在G11完成一系列试验后,当时的联邦防卫技术与采购署确定:无壳弹步枪在技术上已经达到装备水平。4月4日,德国陆军部宣布,G11已经达到部队使用要求,随后发给HK公司一份价值6,000万马克的订单。
但就在这一年,柏林墙倒塌,东部地区急需资金建设,加上苏联解体,
华约解散,威胁减小,换装新型枪已不再是迫切需要了。结果在1990年10月中旬,德国作出决定,在立法会议上不再讨论G11的装备问题。就这样,G11的生产、采购与装备计划被取消。
制成特点
G11枪的无壳弹由高燃点发射药和弹丸压铸而成,没有金属药筒。弹长33毫米,重5克,其中弹头重3.25克,直径4.73毫米。发射药燃点高,平时可避免因撞击而引发; 射击时不会因弹膛发热而自燃。发射药自燃曾经是G11步枪研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后通过改进配方得以解 决。
G11步枪的主要部件有机匣、旋转枪机、枪管和弹匣。枪的外壳由玻璃纤维和钢板加强的聚酰胺塑料制成, 无枪托,活动机件全部藏在外壳内,扳机孔、装弹口等均有密封件密封,可以防雨、雪、尘埃。枪的中部上方有 提把,同时又是光学瞄准具。枪机为一圆柱体,横插在枪管尾部,可以转动,弹膛在枪机中部。装弹时,弹膛对准 弹匣的输弹口,压入一发子弹,枪机旋转90°,弹膛对准枪管,击发后,弹膛转回来再装另一发子弹。
G11步枪空 重3.6公斤,带弹匣(100发子弹)共重4.3公斤。射击时,枪管连同枪机、击发装置、弹匣等一起后退,后坐距离较 短。子弹初速930米/秒,枪口动能1460焦耳,可单发、连发或三发点射,连发速度约600发/分,自动方式为导气式 ,有效射程大于300米。配用榴弹发射器发射穿甲弹能在 300米距离穿透6毫米厚的钢板,或在600米距离击穿钢盔 。美国正在实施的“高级战斗步枪”研制计划中,有一个方案就是无壳弹步枪,并已制成样枪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