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灯火选中的夜
冯娜著诗集
《无数灯火选中的夜》是冯娜创作的诗集,首次出版于2016年6月。
内容简介
《无数灯火选中的夜》中的诗歌作品有对自然的真实抒写,有对边陲经验的吟咏回望,有对文化的深度思考和挖掘,还有对生命的悲悯和探寻。如《云南的声响》描述居于云南的人们都会三种以上的语言,可以呼喊行云,让云变成“我”想要的模样;可以召唤植物,在迷路时引出松林中的菌子;可以驾驭动物,让大象停在芭蕉叶下。这种沟通力纵贯天地,横跨古今,因而为诗人钦羡。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冯娜的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中的语言常常有一种抓人的力量,自然而智慧,就像“一阵借刀裁剪春色的南风”。但这种力量并非是毁灭性的——像业已成为了当代传统的“女性诗歌”那样,她是新一代的诗人,因而语言也不再是那种强力的、感性倾诉的、烈火一般的、充满毁灭气质的类型;而是充满智性与温婉的,渗透的或启示性的话语,也可以说是属于“知性与抒情结合”的语言。她确乎较少用“自白派”诗人的那种唯我独尊式的语言,而通常会将“自我”内化为客观之物,或是“他者的语言”。但这恰恰生成了独属于她的生命力。就如《南风过境》,她对于自己语言作了一种“自评”,或者说这是一首低调的自画像。“我不是任何一根发光的羽毛/我是你张了张嘴 叫不出名字的瓷器/性情薄凉 质地婉转 吹弹可破/我是一阵借刀裁剪春色的南风/温软缱绻 扑面如刃/我不爱流连远山和湖泊/直取阳关和良人的心房”。她用了一连串的转喻,将自己的诗比作精美、薄凉而易碎的瓷器,比作温软又尖利的剪刀般的春风,还有各种微妙与偶然中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关系。“我是南风呵/来时携雨,去时惊蛰/时而回首,寻鲜花果腹,醉卧芍药丛”,“若是被你的马蹄踩痛/便腹中吞剑,我是南风,我不说/你可是良人/我不问”。栉风沐雨,鲜花果腹,每一种际遇都让她得心应手地转换为语言的景致。她还使用了“良人”这样的词语,以表明她重视或自然地认同了一种传统的维度,包括“春风剪刀”“鲜花马蹄”之类,都巧妙地强化了她与汉语传统之间所构成的谱系关系。
作为大西南地区的少数族裔、白族的女诗人,冯娜使用汉语写作,且承袭着其古老的传统维度,这意味着从诗歌的意义上,她已成为了汉语所繁衍的后代。而且她还工作于高校,是职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样的身份多重性,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主体:边缘性的出身,正统的语言;作为女性天然地亲和着大自然,同时又负有知识者的使命,这些都决定了她在使用语言时的多重维度。而这对一个诗人来说,确乎是一种“前置的优势”。因为身份即认知的态度与方式,也就是其生活方式本身。维特根斯坦的话是灵验的,想象一种语言,也即是想象着一种生活方式。反过来这逻辑也同样成立,有什么样的生活,当然也会决定写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基于这一原因,冯娜的诗显现出了特有的丰富性,既不是一般的抒情诗,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写作”,而是集她的族群出身与文化身份、性别气质与超性别自觉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的抒写。同时,鉴于她文化代际上的年轻特质,她在丰富的同时,也拥有了一种略显“清逸”的质地。在作品《出生地》中,读者可以探知她对于族群与血缘背景的复杂态度,热爱的同时又有疏离,“它教给我的藏语,我已经忘记/它教给我的高音,至今我还没有唱出”。这些深埋在血液里的记忆,似乎时时提醒,但似乎又永远沉睡。这种通达令人相信,她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性主体”,她为爱所包裹,但又绝不为爱所绑架。“我离开他们/是为了不让他们先离开我”,这就像“人应像火焰一样去爱/是为了灰烬不必复燃”。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2020年8月23日,该书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诗歌奖。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冯娜,出生于云南丽江,白族,就职于中山大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特聘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第12届驻校诗人。著有《无数灯火选中的夜》《是什么让海水更蓝》《树在什么时候需要眼睛》等诗文集十余部;作品被译为英语、俄语、韩语、蒙古语等多国文字。曾参加二十九届青春诗会。曾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华文青年诗人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花地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6:3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