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是唐代诗人
岑参创作的一首
五言古诗。这篇作品以“高亭”为观察点,以“观眺”为线索,在描绘登山所见景物的同时,抒写了自己不得意的心情。开头写登亭,接着六句写登亭“观眺”所见,结尾四句写登亭“观眺”所感,层次井然有序。
⑴诸子:指诗人的各位友人。虢(guó)州:唐州名,在今河南省
灵宝市南。西亭:虢州城西山上的亭子。观眺(tiào):观赏,眺望。
乾元二年(759)五月,岑参任为
虢州长史。供职州县,并非诗人所愿。“纵横皆失计,妻子也堪羞”(《
题虢州西楼》),任职虢州期间,这种心情经常萦绕诗人心头。这首诗即作于虢州任上,一次登西亭远眺后有感而成此诗。
诗的一开头点出登亭。第一句写自下而上望去,西亭高出鸟外,从登前写亭高。第二句写登临后向四周望,身与浮云相齐,从登后写字高。三、四两句开始写登亭后的“观眺”。用山下的点点树影,千村万落和眼前的苍天,脚下的群山烘托“亭高”,并构织出辽远的画面。五、六两句以西亭所见景物。点出登临时的天气。“残虹”、“急雨”,都符合夏末秋初天气特征,从而暗示“早秋”。一“挂”一“过”,一静一动,景象十分生动;而从“陕北”、“关西”两个大的方位来写,尤其符合登高的特点,场面辽远而开阔。七、八两句由远眺写到近观,均从颜色着笔来写,陡峭“青壁”,弯弯“绿溪”,加上“洒榼”、“瓜田”,把山上山下风光写得别有风致。
以上由登亭写到观眺,以下写登亭观跳所感。“微官”两句反映着诗人的不得意,但却出之以放达之语;而诗的最后两句“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才写出真心思:对长安的留恋,其中包含政治上的希望,如“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题虢州西楼》),所反映的显然不单是乡土之情。“望”字也就自然照应了题目“观眺”二字。
这篇作品以“高亭”为观察点,以“观眺”为线索,开头写登亭,接着六句写登亭“观眺”所见,结尾四句写登亭“观眺”所感,层次井然有序。此诗虽为五古,中间写“观眺”六句却两两对偶,上下两句分别从不同角度构成生动画面。最后两句在上文登高远眺基础上,仍扣应“观眺”二字来写所感,线索清楚,结构完整。
清·
徐增《而庵说唐诗》:此诗若将今人看诗法一直看去,不分解数,嘉州诗乂何尝不妙绝千古,但只是辜负作者苦心。而庵却不敢等闲放过它,须如啖橄榄,得其回味,方是能读嘉州排律者。愚看此首排律,中四句更非人所及。要它合着前一解,则与前一解相属,要它合着后一解,则与后一解相属,直如释迦牟尼珠随色现光,不可思议也。
清·
施补华《岘佣说诗》:五排篇幅短者,起笔可以突兀;篇幅长者,必将全篇通括总揽,以完整之笔出之。岑参“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皆起笔之突兀者也;要是篇幅短故耳,长者嫌头小矣。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世称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诗长于七言歌行。所作题材广泛,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
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
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