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麦草(学名:Eremopyrum triticeum (Gaertner) Nevski)是禾本科、旱麦草属植物。秆具3-4节,基部多膝曲。叶鞘短于节间;叶舌薄膜质,平截;叶片扁平,两面粗糙或被微柔毛。穗状花序卵圆状椭圆形;小穗草绿色;小穗轴扁平;颖无毛,披针形;外稃上半部具5条显明的脉,稍粗糙;第一内稃先端微呈齿状,脊的上部粗糙。
形态特征
秆高约30厘米,具3-4节,基部多膝曲,在花序下被微毛。
叶鞘短于节间,上部显著膨大,无毛或下部者被微柔毛;叶舌薄膜质,平截,长0.5-1毫米;叶片扁平,长1.5-8厘米,宽2-3毫米,两面粗糙或被微柔毛。
穗状花序卵圆状椭圆形,长1-1.7厘米,宽6-16毫米;
小穗草绿色,长6-10毫米,含3-6小花,与穗轴几成直角;小穗轴扁平,节间长约0.6毫米;颖无毛,披针形,长4-6毫米,先端渐尖,两颖基部有些互相连合,背部隆起,其2脉粗壮而互相靠近以成脊;
外稃上半部具5条显明的脉,稍粗糙,但第一外稃多少被微柔毛,长5-6毫米,先端渐尖或呈短芒(芒长1-1.5毫米),基盘极短,长约0.4毫米;第一
内稃长约3.8毫米,先端微呈齿状,脊的上部粗糙。
生长环境
多生于海拔850-1440米的草地或河床砾石滩上。
旱麦草为荒漠和荒漠草原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于春季。在中国新疆北部,分布于天山北坡低山丘陵及山前冲积扇平原的荒漠和荒漠草原上。在伊犁、塔城谷地、准噶尔盆地和周围低山丘陵的荒漠和荒漠草原也有分布,海拔高度为600-1300米左右。适于在非盐渍化的壤质、砂壤质和砂砾质的淡栗钙土和灰棕荒漠土上生长。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中国、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克里米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罗马尼亚、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分布:内蒙古、新疆。
生长习性
旱麦草生长周期很短,2个多月则可通过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因此,植株矮小,通常高度不到20厘米。单株的生物量较低,虽然在潮湿低洼地生长得密而高,但所提供的生物量却不高。
花期4-5月。据在中国乌鲁木齐市附近的荒漠草地上观察,旱麦草在3月中旬出苗,5月上旬抽穗,中旬开花,下旬种子成熟,6月上旬死亡。
旱麦草是一年生短命植物,在任何群落中从不起建群种的作用。但把它作为一个生态类群来看,可成为某一群落结构的一部分,尤其春季景观特别明显,生态条件较好的年份,个体数量相当丰富,但是,由于生长期短,夏季来临时,就消失了,所以不能作为建群层片看待。
旱麦草的根系较浅,多分布于土壤表层10厘米左右,不耐牧,家畜采食时常容易连根拔起,在土质疏松的沙地生境中,更容易遭到牲畜采食践踏的破坏。
旱麦草生长状况与冬季积雪和春雨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它受自然气候年度间的变化影响较大,当遇到干旱年份,就不利于它的萌发和生长,甚至寸草不生。
繁殖方法
旱麦草以种子繁殖,种子成熟后,穗轴极易折断脱落,入土能力强,繁殖能力较高。
主要价值
旱麦草春季萌发早,生长快,分蘖多,茎叶茂盛,草质柔软,适口性好。马、牛、羊和骆驼均喜食。旱麦草在春季生长旺盛时期,正是牲畜经过漫长冬季,膘情很差,从冬场转到春场,家畜急需获得足够营养物质来恢复体膘,以利产羔育羔。总之,旱麦草在春季草场饲草的供应上起着重要作用。旱麦草草营养成分含量一般,含纤维素较低,含灰分较高。
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