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津町是
位于日本长崎县的一个
城镇,属西彼杵郡,位于长崎地域。面积20.94平方公里,人口约2.97万人。
中世纪时,此地活跃着称为庄官或者地头的时津氏一族,
室町时代隶属于大村氏。但大村氏在中岳城一战中败北,该地又为有马氏所有。
进入
明治时代,废藩置县,地属
长崎县,明治5年(1872)合并时津村、西时津村、日并村为时津村,同年实施区制,改为第15大区3小区。明治12年(1879)实施郡制,该地隶属于
西彼杵郡,明治22年(1889)施行町村制,菊池平一成为首任村长。昭和26年(1951)施行町制,改称时津町,第12任村长横山贞雄成为首任町长。
昭和34年(1959),子子乡编入本町,昭和48年(1973)本町的横尾地区划入
长崎市。另外,于昭和37年(1962)纳入都市计划区域、昭和44年(1969)纳入新都市计划区域,此后人口开始急剧增加,而且于昭和41年(1966)开始进行时津临海工业区建设,从而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小镇。
时津町位于
长崎市北部与西彼杵半岛接壤处,町西、南与
长崎市的琴海、三重、横尾、滑石地区相接,东侧与
长与町为邻,北部为平静的大村湾。町境形似从西北到东南的“L”字型,东西7千米,南北9千米,面积20.94平方公里。
长崎作为
江户时代作为对外开放的唯一窗口,十分繁荣,聚集了日本国内大量行人,寻求珍奇商品的商人也汇聚于此。而且,西洋文明的传播止步于长崎,因此有志于学问的人也大量聚集于此。作为人口、商品和文化流动的路线,一条是越过日见峠往矢上去的“长崎街道”,另一条是从西坂到浦上、经过时津、到彼杵的“时津街道”。幕末时期,东彼杵生产的茶叶从彼杵港运到时津,在长崎通过商人输送出国。时津街道,从守护大村湾的保留原始样貌的波止场开始,此地有纪念碑纪念1597年登陆的26位基督教徒。纪念碑之后不远,被称为“市场”。附近还有茶屋,是
大名和幕府职员休憩住宿之所。在去长崎方向,有个“井手园”,右边山上就是时津町的标志:“継石坊主”,德川时代的诗人大田南亩于文化二年(1805)为之赋诗一首而一跃成名。
昭和41年(1966),鸣鼓岳被设置为长崎县立自然公园,350至390米的山峦相连,被称为“鸣鼓岳”。最高海拔391.2米,山腰设有停车场,自此有登山步道。山顶设有俯瞰大村湾的瞭望台,以及看得见长崎市的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