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设计师(别名服装设计师)是以服装画或实际材料来表现有关服装创意或构想的人。
简介
时装
设计师可以拥有自己的企业,可以受雇于人,也可以是自由职业者。这个定义显然是国际性的。
设计师的本质是富于创造性。他最重要的工作是构思。有的
设计师又会画又会做,如
巴黎的拉格费尔德;有的设计师会做不会画,如
香奈儿;有的设计师会画不会做,如纽约的
比尔·布拉斯;有的设计师不会画不会做,如派瑞·埃立斯;有的设计师会画会做但既不画又不做,如丽兹·克莱本。但他们都善于
构思和
创新。
构思和
创新是一切艺术家和
设计师的共性。时装
设计师又有其个性。由于时装设计是一个既富于艺术魅力又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领域,时装
设计师就不能住进
象牙之塔。他们不能无拘无来地构思和创新,他们必须受制于市场的规律,必须屈尊俯就地去取悦
消费者。
时装设计师创作的不是纯艺术(可以偶尔为之),而是商品,是某个时期某种人在某种场合可以穿用的商品。
中国的
时装设计师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席卷全国的改革开放浪潮出现的。当这个
礼仪之邦的人民以空前的热情和爱美的天性挣脱了种种束缚之后,对时装或美丽衣裳的追求就成为他们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追求的象征。与此同时,他们也把自己对时装的热爱赐给了时装的创造者。于是,
时装设计师就重写了灰姑娘的故事,从灰头上面弯腰曲背的衣匠裁缝,变成了戴桂冠、背画夹、捧鲜花,并由花枝招展的模特儿簇拥着在聚光灯下亮相的艺术大师。
十余年过去了。
时装设计业仍呈愈演愈烈之势。服装院校的时装设计专业招生处被踏破了门槛,蚁聚云集的青年才俊都怀揣着成为一名时装
设计师的梦想。但同时也有着困惑和疑虑。设计圈内有了不少响亮的名字,但这些名字还没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更没有像一些报刊宣称的那样走上了国际舞台,我们见识了不少
时装表演,但市场上并没有多少打着
设计师品牌的时装;我们陆续发现了不少设计新秀,但结果常常是不知所终。所有这些事实都使我们感到,除了热闹的捧场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点冷静的
思考,在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的回有些 让人不能理解的想法,我们不妨把这些理念当做我们自己的设计,因为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艺术,一种最高的艺术,
工作内容
2、对产品的风格进行定位,包括服装整体造型的构成、面辅料的选定和色彩及配饰的搭配等;
3、设计服装结构的图稿,通过款式、结构线、
色彩等进行详细且清晰的描述,把设计构思行程直观的视觉效果;
4、设计服装的结构。将以设计的款式分解,展开成平面的衣片结构图并根据款式设计制定成品各部位规格。
职业素养
要想成为一名
服装设计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有一定的
天赋,而且更需要懂得学习方法并为之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笔者根据自己学习和
实践的体会,总结了几条建议,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信息收集能力
一、要重视专业资料和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专业资料和各类信息的收集积累在
服装设计的学习提高过程中是十分必要和基础的。这是一项长期不能间断的持久工作。
有许多初学者在做设计时,常常会为不能获得创意而感到很苦闷,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人的思维能力增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
实践获得的,人脑对某类信息接受和储存得越多,相关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初学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要认真做好专业类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获得了资料不等于真正拥有了资料。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想从资料中看出“
门道”,为水平的提高带来帮助,仅*流于表面的、泛泛地浏览是不会带来效果的,特别是涉及服装的造型形态、材质运用、配色方法以及饰物使用等具体设计技巧方面的掌握,建议在研读的基础上去背诵记忆,记忆的款式越多,就越能寻找到设计变化的方法和规律,如此,不仅能磨炼出对流行的感觉,对设计创新也会变得有办法,而不至于在设计时一筹莫展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的道理是同样适用于
服装设计的学习,这种方法看起来虽然显得有些笨,却是十分管用的。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光*积累本专业的信息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服装中再生服装的
设计方法,尽管很实用,但从更高要求来看,它很难摆脱他人构思的影响,难以获得创新和超越。因此,需要更广泛地获取专业以外的各种信息,比如科技发展的成果、文化的发展动态、各种艺术门类的作品以及存在于文学、
哲学、音乐中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
思潮和观念等,以此来拓宽知识面,增长见闻,博采众长,从中获得更多的启迪进而产生更好的想法。
此外,面对瞬息万变、错综繁复的各种信息,必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方便储存和应用,要及时删除过时无用的信息,捕捉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为真正使用好信息带来方便。尤其是各种非专业信息,一般并不能拿来就可以直接使用,它需要
设计师学会去梳理、提炼、转化和升华。这些都是学习和工作能力的体现,拥有这种能力不仅在学习阶段得到
事半功倍效果,而且在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也会受益无穷。
模仿超越能力
二、要善于在模仿中学习提高
模仿行为是高级生命共有的本性特征。记得美国心理学家称:作为人行为模式之一,模仿是
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模仿手段,从行为本身来看,应该算是一种
抄袭,是创造的反义词,它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技术或能力有多好,但是,应该看到,许多成功的发明或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应该视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对于初学者来讲,不能期待一夜就能妙笔成花,应该老老实实地从模仿他人的设计开始,这就如同学习书法需要
临摹一样,都要把模仿作为学习的入门起点。因此,我想对初学者提出的建议是:要尽快找到
钦佩和喜欢的
设计师,并从现在就开始有意识地模仿他的设计技巧和风格,以此来培养感觉和练习技巧。在这个学习阶段,还需要不断地“
喜新厌旧”,从这里学到一点,再从那里学到一点,最终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一种好的学习模式都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果对别人作品的模仿是一成不变的,那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学会
举一反三,才是模仿学习的意义所在。
自我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也称“
审美鉴赏力”。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
设计师,培养和提高
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审美能力强的人,能迅速地发现美、捕捉住蕴藏在
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东西,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去创造美和设计美。单凭一时感觉的灵性而缺少后天的艺术素养的培植,是难以形成非凡的才情底蕴的。
事实上,每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能够去欣赏美,这是人先天就具备的认识能力,
英国哲学家
赫伯特·里德曾说:“感觉是一种肉体的
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习得的。”他又说:“美的起点是智慧,美是人对神圣事物的感觉上的理解。”可见,感觉是人人都具备的,但在美的事物面前,人们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有深有浅,有全有缺,有正确有谬误,有健康有
庸俗的。出现这种现象与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我国有句成语叫“对牛弹琴”,常用来讽刺说话办事不看对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确是存在着
审美能力上的差异,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虽然与人的生理进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来源于
文化艺术知识的获取和美感熏陶,来自不断的学习和
实践。在服装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设计大师们,都是依*深厚的功底素养,来施展他们出色的设计才华的。
因此,若想学好
服装设计,就必须要多接触相关的艺术门类,比如多听音乐会、多看艺术展览,让各种艺术的美不断地感染、熏陶,使自己不断加深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自己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品味。要记住,不要在意别人说自己眼高手低,相反地,我认为这种评价是值得高兴的,因为,只有“眼高”的人才能促使“手高”,眼不高的人,手永远也不会高起来。
信息敏感度
四、 要尽快让自己变得敏感起来
设计创作的最初灵感和
线索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些事物看似平凡或者微不足道,但其中也许就蕴含着许多闪光之处,如果
设计师对此熟视无睹,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就不能及时地去捕捉它们和利用它们,那么,许多有用的设计素材就会失之交臂。
因此,从学习之初,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感性,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的敏感,是指人的心理或生理上对外界事物的快速反应。
设计师能从外界任何的景观或者事物中,对其具有的形象特征、色彩情感、质地美感等做出快速反应,通过心理活动产生丰富的联想,就能激发出设计灵感,从而获得创作上的突破。例如
皮尔·卡丹先生就是一位对事物很敏感的
设计师,他能从
北京故宫建筑的飞檐造型中发现其在服装造型中的利用价值,设计出著名的翘肩造型,并为他带来巨大的社会声誉和商业
利益。
可见,能从看似平凡的事物、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有意思的、有趣的、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个人是多么重要,这种能力的具备是成就一名出色的
设计师的重要素质之一,作为学习者,不能不加以重视。
时尚感强
时装是否受到市场的欢迎,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有
时尚性和流行性。难以想象一个观念陈旧、衣着落伍的
设计师能做出非常时髦、
时尚的作品。当然,要使自己变得
时尚不一定都得*外表,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心变得有强烈的时尚感,要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具现代意识。
虽然,有时
时尚的东西不见得都好、都美,但作为
设计师,自己必须要有接纳的胸怀,对待新观念、新现象不能带有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要学会把自己放进去,去接受,去
思考,这样才可能使自己的设计作品能与时代同步,甚至引领时尚。
主动实践能力
有许多在校学生常常抱怨学校安排的
实践教学太少,坦白地讲,这的确是现有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要想改进,需要时间,因为这涉及众多方面原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
但是,决不能因为学校在
实践教学上的不足和困难而放弃主动学习的机会。大家知道,
服装设计是一门
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服装,才能获有更多的直接经验,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设计。因此,建议在不影响正常校内学习的情况下,要主动为自己创造
实践的机会,比如参加各种时装赛事、去服装企业兼职、给在企业服务的学长做助手等,虽说自己不一定能轻易地获得机会,但要相信一点,机会一定是为努力付出的人而准备的。
团队合作能力
作为一个
设计师,要想顺利的、出色的完成设计开发任务,使自己设计的产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离不开方方面面相关人员的紧密配合和合作。例如,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完善需要与公司决策者进行商榷;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得需要与
消费者以及
客户进行交流;销售信息的及时获得离不开
营销人员的帮助;各种材料的来源提供离不开采购部门的合作;工艺的改良离不开技术人员的配合;产品的制造离不开工人的辛勤劳动;产品的质量离不开质检部门的把关;产品的包装和宣传离不开策划人员的努力;市场的促销离不开公关人员的付出。
因此,作为
设计师,必须树立起
团队合作意识,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注意锻炼和培养,并努力使之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这对今后开展工作会十分有益。
设计师的困惑
中国的成语“能者多劳”用在时装
设计师身上十分恰当,大部分有能力的设计师会身兼数个品牌的设计任务,甚至在为大品牌设计的同时开创自己的同名品牌。
老当益壮的Karl Lagerfeld始终是最佳
范例。从最早慧眼请来他的Chanel到之后的Fendi,从自己的同名品牌到临时客座性质的Diesel Style Lab和
H&M,鼎盛时期的Lagerfeld真让人怀疑他是否有三头六臂才能担起如此重任。放眼整个时装界,也只有他可以在品牌与集团之间跳跃自如。要知道奢侈品集团通常都不会如此大度,要想在我这儿落脚就请先抛下其他的任务,毕竟设计是一种无形资产,一切的财富都来自于
设计师的大脑,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能与他人分享呢!
对于
设计师本人来说,如何权衡也并非易事,比如John Galliano和Marc Jacobs等。在为品牌服务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设计风格融入
品牌形象中,而在为自己设计时则是将个人最欣赏推崇的风格发展到极致。两者偶有相似之处,虽然
设计师们思想天马行空,但离神经分裂还有一定距离,要做到两者完全分离几乎没有可能。即便是天才如Lagerfeld也不例外。所幸,他是一个思路极清楚的人,知道如何最大区别化。Chanel始终不离的是手工坊、斜纹软呢外套等这些关键词;同名品牌则仿佛是一个女版的Karl Lagerfeld造型,明快的线条透出硬朗犀利的气质;Fendi近年来则越发有“女神”之相。
可惜,
大西洋另一边的
设计师Max Azria就没有那么游刃有余了。从商业上大获成功的BCBG品牌起家,Max Azria又开拓了高端的同名品牌,之后收购了
好莱坞老牌Hervé Léger。起初这三个品牌的定位是Hervé Léger延续失传的“绑带式”性感路线,针对的是好莱坞女明星式的玲珑女性。Max Azria则是一个精致成熟版的BCBG。可惜最近几季以来,不仅Hervé Léger没有新鲜元素加入始终处于炒冷饭状态,就连Max Azria的设计中也开始借用了绑带元素,至于BCBG则早就没有了所谓的“系列感”。
当然也有
设计师即便是声誉斐然也未曾一心多用过,比如Balenciaga的Nicolas Ghesquière和Givenchy的Riccardo Tisci,不过他们倒是要求在品牌名之后加上自己的名字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这一点就不得不表扬才女Phoebe Philo,无论是在大获成功的Chloé,还是为了她甚至改变品牌写法的Céline,她都未曾想过要用自己的名字作一番事业。也许设计这件事就像是谈
恋爱一样,有些人可以
博爱地在众多情人之间游走,有些人则只会用情专一,而有些人一旦走上劈腿的道路那就离精疲力竭不远了。
发展趋势
强调细节
现在服装越来越强调细节,任何一个对细节的处理都会表现在机器上。比如,一些大牌服装如AMARNY等
衣服的线迹做得非常干净,一趟线走过来把暗线全部盖住,根本看不出有暗线。甚至里衬也不再处理的
毛糙,也趋向于平整,不多留线迹。这一趋势必然使那些能够满足加工要求的缝纫机大受欢迎。线迹的明暗、间距的大小、面料的厚薄、不同面料的拼接等等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演绎出不同的
时尚和风格,相应地就会产生对不同机型的要求。所以,加强与版师的交流对
缝制设备企业的生产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缝制设备的技术革新
另外,缝制设备的技术革新和相应引起的功能变化对版师们也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版师的工作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每一季之前,向
服装设计师提供相应的工艺信息、最新的设备信息,以使设计师能将之融入设计中,表达设计意图。这就使得版师们需要大量的设备信息,了解每种机型的功能以及可以达到的功能。但是,目前缝制设备生产厂家却很少有主动向版师提供相关信息,致使版师们缺乏相应的信息渠道。
版师对缝制设备的创造性
说到版师对缝制设备的创造性作用,版师们是无奈中又有些自豪。因为缺乏与缝制设备生产厂家的有效沟通,有时面对
设计师们对某一风格的工艺体现,版师们找不到相应的机器,就只好自己动手改设备。这往往造成改良后的设备在服装厂广泛使用,虽说有自豪感,但对版师和工厂的工艺师们来说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更何况,毕竟不是专业的设备生产技术人员,改动的效果只能是差强人意。因此版师们非常希望,设备生产厂家能提前介入开发出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形成一种设计促进设备创新,设备激发设计灵感的
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