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拼音:kū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一般认为指同、共同,引申指众多。昆还表示时间或顺序上的后,特指子孙、后裔。
昆仑山(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的“昆”旧时也写作“崐”或“崑”,《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崐”和“崑”作为“昆”的异体字淘汰。
文字源流
昆,金文作甲组图1。由于古文字材料很少,难以用历史系列比较法认识形体,学术界颇有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昆”由“
众”分化而来。“众”和“昆”二字的古文字形体皆像众人在太阳底下从事劳动。“众”的甲骨文为“图A”,上部为“日”,即一轮悬空的烈日,其下部为三个人。是
会意字,合起来的意思是:许多人在烈日下从事劳动。甲骨文中偶有图B的形体,“日”下只有两个人,也是“昆”字的前身,其意思是:二人在太阳底下一起肩并肩从事劳动,并且十分亲密,后来这两个人写成了“比”。在古代,那些一起从事劳动,并且十分亲密的人多为兄弟辈。由此“昆”引申指“兄”。《
说文解字·日部》:“昆,同也。”“同”并不是“昆”的本义,而是“昆”的引申义。“昆”的初义是两个人一同在太阳下劳动,所以便引申为“同”或“一起”的意思。又由于“昆”是指两人一起劳动,两人就为众,所以“昆”便引申为“众、众人”的意思。《大戴礼记·夏小正·二月》:“昆,小虫,抵蚳(注:抵蚳,挤挤的意思)。昆者,众也。”这就是说“昆”有“众、众多”的意思。所谓“昆虫”,就是许多虫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金文字形,上面是日,表示太阳。原始居民想象有一只鸟载着太阳在天空飞行,金文下面当是神鸟的两足或两翼,是神鸟载太阳飞行图的简化。太阳是圆的,像个车轮,可以在天上滚动。本义是“滚动”,是“滚”的初文。徐铉本《说文解字》和《
广韵》中的昆字都是古浑切,徐锴《
说文解字系传》音古论反,《
集韵》音公浑切,类推拼音是gūn,与滚字音近。昆字古音gūn,今音kūn,声母由g变成了k。一些用昆字作声符的形声字的意义,与昆字本义结合得十分紧密。昆字加水旁作混,表示水翻滚。引申出混浊、混同等义后,又用衮作声符造出滚字。轻尘滚动也用水旁的混字表达。车毂圆度均匀,像轮子一样,才能安上长度相同的车辐,做出的车轮圆而不扁,故用车旁造出辊字。又引申为滚动。用糸字作形符,昆作声符,造出绲字,表示用线给衣服缘边,叫做绲边,现代汉语写成“滚边”。还有䅙字表示束草,棍字表示束木。都与轮子的圆形有关。后来都用困或捆。䅙字已经淘汰。棍字引申为细长圆柱形的木条,口语叫做棍子。至于“昆虫”,本作“䖵虫”。汉许冲《上〈说文解字〉书》:“山川舛木,鸟兽䖵虫。”昆弟本作罤弟。因为䖵、罤两字生僻,笔画多,就假借昆字代替。至于昆明、昆山、昆曲的昆都是地名用字,只取其音,与本义无关。
古昆仑即今山东泰山,因呈浑沌一团之形而得名。又加山旁作“崑仑”(或作崐崘)。《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崑”和“崐”作为“昆”的异体废除了。实际上,昆仑是“崑仑(崐崘)”的古字,也可以看作“崑仑(崐崘)”的假借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异体字。现代写作“昆仑”,可以说是对古代用字习惯的一种回归。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七上】【日部】古浑切(kūn)
(昆)同也。从日从比。
【卷九下】【山部】古浑切(kūn)
(崑)崑仑,山名。从山昆声。《汉书》杨雄文通用昆仑。
说文解字注
【卷七上】【日部】
“同也”注:《夏小正》:“昆,小虫。”传曰:“昆者,众也。由(由同犹)䰟。䰟也者,动也,小虫动也。”《王制》:“昆虫未蛰。”郑曰:“昆,明也。明虫者,得阳而生,得阴而藏。”以上数说兼之而义乃备。惟明斯动,动斯众,众斯同。同而或先或后,是以昆义或为先,如昆弟是也;或为后,如“昆命元龟”,《释言》“昆后也”是也。《羽猎赋》:“噍噍昆鸣。”
“从日,从比”注:从日者,明之义也,亦同之义也。从比者,同之义。今俗谓合同曰浑,其实当用昆、用㮯。古浑切,十三部。
广韵
古浑切,平魂见 ‖ 昆声文2部(gūn,今读kūn)
昆,兄也。后也。同也。又姓,夏诸侯昆吾之后,《战国策》有齐贤者昆辨。古浑切。二十。
古浑切,平魂见 ‖ 昆声文2部(gūn,今读kūn)
崐,崐崘,山名。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昆;部外笔画:4
《
唐韵》古浑切。《集韵》《韵会》《正韵》公浑切,并音崐。
《说文》:同也。注:日日比之是同也。《前汉·扬雄传》:噍噍昆鸣。注:师古曰:昆,同也。
又《尔雅·释言》:昆,后也。注:谓先后也。《书·大禹谟》:昆命于元龟。传:昆,后也。
又《书·仲虺之诰》:垂裕后昆。传:垂优足之道示后世。《释名》:来孙之子曰昆孙。昆,贯也,恩情转远,以礼贯连之耳。
又《诗·王风》:谓他人昆。传:昆,兄也。
又姓。《诗·商颂》:昆吾夏桀。传:昆吾,巳姓也。《姓氏急就篇》:昆氏,夏诸侯昆吾之后。战国有贤者昆详。
又山名。《史记·李斯传》:致昆山之玉。注:正义曰:昆冈在于阗国东北四百里,其冈出玉。
又左思《魏都赋》:昆虫毒噬。注:昆,明也。明虫者,阳而生,隂而藏。
又与崑同。《前汉·地理志》:昆仑、析支、渠叟,西戎卽叙。《书·禹贡》:作崑仑。
又《集韵》《韵会》胡昆切,音魂。人名。汉有属国公孙昆邪。
又《集韵》户衮切,音混。义同。
又昆夷亦作混。
又与浑同。《扬子·太玄经》:昆仑旁薄。◎按,即浑沦。
又《韵补》叶俱伦切。度尚《曹娥碑》: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髣髴,以诏后昆。
又叶居员切。韩愈《胡评事墓志》:宜兹人,肖后昆。五十七,不足年。
《集韵》本作𥊽。
【寅集中】【山部】 崐;部外笔画:8
《广韵》古浑切。《集韵》《韵会》《正韵》公浑切,音昆。
崐崘,山名。《水经注》:山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前汉·崑仑山》注:山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渤海十洲记》:崑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干北辰,名阆风巅,其一正西,名元圃台,其一正东,名崐崘宫,有五城十二楼。
又《尔雅·释丘》:三成为崑仑丘。注:昆仑山三重,丘有三重,故以名亦作崑仑。义同。
又《山海经》:海内崐崘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井,以玉为槛,旁有九门,开明兽守之。注:言海内者,明海外别有崑仑也。
又张骞渡西海,至大秦乌迟国,复有西海,海濵有小崑仑,高万仞。永平闲窦固出炖煌崑仑塞,击破白水卤於蒲类。海上博物志引河图括地象曰:崑仑广万里,泉南流入中国曰河,八十城绕之,中国居一分,是也。
又国名。《书·禹贡》:织皮崑仑。疏:崐崘,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按《前汉·郊祀歌》、扬雄《甘泉赋》,崑仑俱作昆仑,文省义通。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曰”窄“比”宽。“曰”居上偏左。“比”,居下半格,“匕”分居竖中线两侧,右“匕”比左“匕”略大,乚(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右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