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格人自称“忽”, 相传“忽”人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
澜沧江到了
泰国,少部分人为了等螃蟹煮熟而耽搁下来,
傣族因此称之为“昆格” ,即“遗留的人”之意。后来,“忽”人也就称自己为“昆格”。
民族介绍
昆格人分布在
勐养镇昆格村委会的纳回帕、纳板、曼蚌汤等7个村民小
组,共338户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由于他们生活习俗等方面与布朗族相近似,暂时划入
布朗族。
民族文化
语言
昆格人有自己的语言,属
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
传说
相传,昆格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从我国内地一个叫做“纳库里”的地方经
昆明方向迁徙而来。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
澜沧江到了
泰国,小部分人肚子饿了在昆格山下的深涧里捉蟹充饥而耽搁了赶路。吃饱肚子后,查看前方族人砍芭蕉树留下的记号时,发现被砍的芭蕉树已经长出一尺多长,认为肯定追不上族人了,便留了下来。昆格人自称“忽”人,
傣族因此称之为“空格” ,即“遗留的人”之意。后来,“忽”人也就称自己为“昆格”。
服饰
昆格人的服饰只有一种款式,男性和女性的服装着色只有白色和蓝色两种。
昆格人的服装都是自己制作,妇女用每年收获的棉花纺成线再织成白布,根据男子服饰为白色,女子服饰为黑色的要求制作成衣服。
服装款式上,昆格男子为长衣长裤,女子则是短袖上衣配裙子。女性服装相对较复杂,上衣制成套头装,菱形领口,用黄、红色的线缝边装饰;领口下方前后配有红、黄、蓝三色长方形图案,寓意辟邪。相传有一次涨洪水,族人怕龙王抓错女人,于是根据彩虹的颜色制作了这个图案缝制于胸前和背后,以便于龙王辨识他们族人,不被抓走。从此,这个图案就被一代代传了下来。服装颜色也由黑色逐渐变成蓝色,并点缀其它色彩。女性上衣袖口和衣服底边处,都会用红黄线进行点缀。衣服底边的红色条纹多为六条组成。早期,为了节省用线,每条条纹的宽度较窄。随着昆格人生活富裕起来,条纹的宽度也增加了。
女性服饰还分为普通装和节日装,节日装镶有华丽的银饰,在胸前三色长方图案上镶以圆形银饰,肩部以鱼形和菱形银饰装饰,袖部也会缝上满满的圆珠形银扣,在节日庆典、婚嫁时才会穿上它。
男性服装是白色的长衣长裤,宽大舒适,行动方便,衣服有自制的钮扣,裤带用白线,至今改变不大。
头巾是昆格服饰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头巾男女皆戴,由长1.5米,宽0.1米的黑色布做成,其中一头以碎线作装饰。女性的戴法为半裹式,从后脑留下一段头巾搭到身后,如同女性长长的辫子一般;男性的戴法为全裹式,将头巾全部裹到头上,在头部的左或右留出一小截。昆格人还特别喜爱银手镯,男性一般只戴一只,而女性则左右手各戴一只。由于女性一年四季只穿短袖衣和裙子,她们会戴上白色的护手套和护腿套,夏天时可以防晒,劳作时可以防蚊,冬天还可以保暖。
节日
昆格人过去要过龙列节、龙恩节。
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
祭祖。
婚礼
昆格人自古推崇
一夫一妻制,崇尚自由恋爱,但也有父母包办的。昆格人大都认为,包办的婚姻不会长久,一般采用自由婚姻。以前昆格人不准许与外界民族通婚,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之风也吹进了昆格人山寨,与外界通婚人数逐渐增多。
以前,昆格人男方送给女方家彩礼一般是结婚当天宰杀的猪、牛前腿各一支。如今,这一习俗逐渐被改变,因为新娘家在结婚的当天也要杀一头猪、牛,吃不了那么多,彩礼就变成了现金。至于送多少,视男方家的经济条件而定。新郎新娘给坐在桌前本村寨最年长的男性老者倒上两杯酒,新娘的父母拿出一个新包,挂在新郎的肩上,包中装有给女儿的嫁妆,一般是银首饰。长者将手放在新包上,口中念念有词,说着祝福语。敬酒礼毕,新娘拎起家中的一个小凳子,与父母没有道别语,跟着新郎走出家门。路上,新娘紧跟新郎,一前一后向新郎家中走去。
相传,昆格人新娘在出嫁这一天,与新郎走出家门后,要紧跟在新郎的后面。如果彼此之间相距太远,遇寨中放养的猪从两人中间穿过,夫妻就会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