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河,包头市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
大青山与
乌拉山的天然分界。“昆都仑”为蒙语音译,意为“横”,古称石门水、呼延谷。其上游俗称北齐沟。
发展历史
昆都仑河在
固阳县城关镇以北为自东向西流向,以南是自北向南流向,在青山区新城乡的前口子流出山区进入平原区。此河谷南段是古今阴山南北通行的一条咽喉通道。50年代后,沿河谷建成了包白铁路。该河属季节性河流,多发洪水。流域大部分为石质山区,坡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昆都仑河河谷平坦,可行马车,是横穿
阴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远在先秦时已经开辟和形成谷道。鉴于它在交通地理上通往漠北3条道路的中间,故曾称为中道。在汉至
北魏时又称作“ 阳道”。在历史上它对蒙古草原
游牧民族和黄河流域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很大作用。地理学家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对昆都仑河的地理情况作了阐述。
昆都仑河是包头市的母亲河,
包头市
昆都仑区因它而得名。随着上个世纪50年代建设大军的进驻,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区——包钢在昆河西岸拔地而起,依河东岸而建的生活区也在这一时期建成并不断发展。
河流治理
昆都仑河,历史上是一条两岸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文明古河,也是一条水害频繁而且严重的河流。
据记载从1822年到1908年,昆都仑河就发生特大水灾三次,其中1856年的洪峰流量达到了每秒七千多立方米,造成特大灾害,使得房屋倒塌,田地淹没殆尽,人畜伤亡惨重。
至今在陕晋蒙一带还传唱着《水刮西包头》的悲凉景象。
1958年8月7日,
包头地区连降大暴雨,为建国以来之最,造成山洪爆发,昆河水横溢,冲毁了田野,冲毁了村庄、冲毁了城镇,也冲毁了下游公路桥和铁路桥,交通、电讯中断,厂矿企业停产,
包头昆区居民和包钢厂区受到严重威胁,造成
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间接损失难以估量。灾情发生后,人民解放军和
包头市人民迅速投入到抗洪救灾恢复生产之中,抢修公路、铁路、桥梁,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昆都仑河洪水灾害的教训促使修建昆都仑水库提上议事日程,
包头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昆都仑水库,并于当年11月动工。那时机械化水平还是很低的,修建水库这样大的土石方工程。
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除施工单位的工人外,机关、团体、企业都组织干部分批参加水库建设劳动。
据当年参加水库建设的老同志们回忆,他们当年背着铺盖带着生活用品来到水库工地,在河槽选了一块地方平整出来,支起帐篷就临时成为他们的办公、生活的居住地了。
水库大坝属带铺盖的粘土心墙式建筑,除用石料等大量物料外,需要大量的土方来堆砌,开山取石、取土、运输等都需大量的人力,当年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号召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水库工地上机械轰鸣,红旗飘飘,人头攒动,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把工地比作战场,昼夜苦战(以至于后来把“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进取奉献,开拓务实”这十六字作为水库人的精神理念。)。
1959年11月建成落闸蓄水,溢洪道也于1960年7月基本建成,设计洪峰流量为3100秒立方米,校核洪峰流量5000秒立方米,总库容6700万立方米。建成后的昆都仑水库恰如蒙语昆都仑“横”一样,巍然横亘于两山之间,工程以防洪为主,兼顾工业、农业、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按一级建筑物标准设计,汛期调洪减峰,免除了洪水对
包头市区和包钢厂区的威胁,特别是1976年8月17日水库上游发生大洪水,进库流量达1500秒立方米,经水库调洪减峰,下泄量仅500秒立方米,保障了下游的安全。
由于最初设计防洪标准偏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对包头市防洪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经国内著名水利专家论证,分别于1964年、1976年两次对昆都仑水库进行扩建,使水库最大防洪能力达到500年一遇,防7000秒立方米洪水的标准。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