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470年-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一说北魏范阳涿鹿即今河北
高碑店市栗(郦)各庄人,北魏官员,青州刺史
郦范的儿子。著有千古名著《水经注》,是古代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也被国际上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出生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出生地是他父亲郦范做官的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郦道元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十二三岁时随父亲郦范居住在青州;十八岁时父亲病逝,归葬故里,郦道元在郦亭沟(今高碑店境内运粮河)畔为父守孝三载。回平城后,先后任太傅掾、尚书主客郎中、尚书祠部郎中、治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川郡太守、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等职,因得罪权贵遭诬告免官,赋闲十年,其间潜心著述,撰写《水经注》。公元524年,郦道元被起复,历任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要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平叛。公元527年任关右大使,被奸人所害,在潼关阴盘驿亭壮烈殉国。后归葬洛阳邙山,被北魏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家世概况
据郦氏族谱记载,郦氏乃黄帝后裔,其祖先是西周功臣,曾被封爵。到了西汉时期,郦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分别是郦食其和他的弟弟郦商。此二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均有传记。作为刘邦的重要辅臣,郦食其为刘邦屡进良谋,游说四方,居功至伟。可惜在劝降齐王时,因韩信偷袭齐国郦食其被齐王所疑,惨遭齐王田广烹杀。刘邦破格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后改封为武遂侯,传承三世。郦食其的弟弟郦商跟随刘邦东征西讨,屡立战功,被授予梁国相印,封涿侯,后改封曲周侯。此后,郦食其的后代多在汉朝为官。王莽夺取帝位后,世居开封陈留的郦氏家族离开了故土,迁往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公元 177 年前后,郦食其十五世孙,东汉著名诗人郦炎率族人从河南新蔡迁至河北幽州涿郡居住。到魏晋时期,涿郡改称范阳郡,治下有涿县、范阳县、苌乡县、方城县、遒县、故安县、容城县、良乡县等。范阳郡的治所在涿县,而范阳县的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附近,这也是后世围绕范阳具体在何地而发生争论的缘由。
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中国北方大部落入了匈奴人建立的汉赵政权之手。为躲避战乱,一部分北方汉人世族追随东晋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同时,也有一部分汉人大族选择留在了北方,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等。此时的郦氏家族已传至九十二世,分为两支,即郦性与郦怀。郦性和郦怀是堂兄弟,即人们常说的“一爷之孙”。面对永嘉之乱后的混乱时局,郦性和郦怀在反复权衡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郦性率家人“南渡”,追随东晋政权迁往建康(今南京);而郦怀则选择留在了北方。查阅郦氏族谱可知,郦怀正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说的六世祖“乐浪府君”。郦性这一支迁往建康后,其后人在东晋朝廷中得到重用,他的孙子郦荣后来官至东晋宰相。留居北方的郦怀这一支,则在幽州陷落后,由郦怀率领投奔了远在辽东的前燕慕容廆政权。郦怀担任了前燕侨置乐浪郡的太守,即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说的乐浪府君。
公元350年前后,前燕攻取
幽州,郦道元的六世祖乐浪府君郦怀回到阔别三十余年的家乡范阳郡。随后郦怀率全家由督亢沟北侧的“涿之先贤乡”南迁至几十里外郦亭沟南侧的郦各庄村,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说“余六世祖乐浪府君爰宅其阴”过程。
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郦怀的子孙一直追随慕容鲜卑政权。前燕灭亡后,郦怀的孙子郦瑛追随慕容家族归降前秦,出任蜀郡太守。及至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郦瑛之子郦绍担任后燕的濮阳太守。后来北魏击败后燕,郦绍又跟随慕容鲜卑归附了北魏并出任兖州监军。再后来,郦绍之子郦嵩出任北魏天水太守;郦嵩之子即郦道元的父亲郦范出任北魏青州刺史,封永宁侯。事实上,郦范一直追随之人仍然是前燕慕容皇族的后人,即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玄孙、北魏名将慕容白曜。
人物生平
少年经历
郦道元少年时期,与母亲跟随时任
青州刺史的父亲
郦范居住青州。他随父游历,得以观察各地山川风物,也因之激发了其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
步入仕途
北魏
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郦范去世,郦道元承袭永宁侯爵位,依照降等承袭的惯例袭伯爵。
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任命郦道元为尚书郎。
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孝文帝出巡北方。御史中尉
李彪认为道元执法公正严明,向朝廷推荐他,郦道元自太傅掾升任
治书侍御史。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李彪被尚书仆射
李冲所弹劾,郦道元也被免职。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郦道元被下放为
冀州镇东府长史。郦道元在那里为官三年,为政严酷,人们非常敬畏他,以至于奸人盗贼纷纷逃往他乡,冀州境内大治。后来郦道元又担任
鲁阳郡太守,上表朝廷建立学校,推崇教育,教化乡民。朝廷下诏说:“鲁阳原本是南部边境的地区,没有设立过学校。现在可以在那里设立学校,使鲁阳像西汉
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郦道元在鲁阳郡的时候,山寇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
延昌年间(512年-515年),郦道元任
东荆州刺史,期间保持和在冀州一样的严猛为政的作风。当地百姓到朝廷向宣武帝告状,告郦道元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
寇祖礼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来,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郦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起复,郦道元担任
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阳。
边塞行军
北魏自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之前受到重视的北方边陲六镇军民的地位逐步下降,引起不满。正光四年(523年),六镇部分地区爆发起义。魏军和起义军相持不下。正光五年(524年)八月,孝明帝决定采用怀柔政策,把沃野镇、怀朔镇、
薄骨律、
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
御夷镇等地都升级为州,名称沿用。令郦道元为
持节兼
黄门侍郎,急速前往北方各镇,与大都督
李崇筹划整编官吏,筹备军粮,裁剪机构事宜。但不久以后,各镇尽数反叛,裁减之事没有结果,便返回了。
九月,
梁朝派遣
裴邃等攻打寿阳,裴邃夜袭得胜,攻克外城,随后因援助不力而撤退,另派
别将攻击淮阳。朝廷一面授郦道元为大军
行台、
持节兼侍中,依照仆射
李平的先例行事,与都督、河间王
元琛救援寿阳,一面派安乐王
元鉴救援淮阳。同月,元琛、郦道元军到达涡阳,解除涡阳之围。
孝昌元年(525年)正月,裴邃攻占了新蔡郡,慑于裴邃的威名,元琛、郦道元军驻扎在城父,数月不前进。
同月,刺史
元法僧在彭城反叛,朝廷派遣郦道元等率军讨伐,多有斩获。而后元鉴讨伐,先胜后败,但元法僧自认为无法长久,所以向
梁武帝请降,请求南下。
结怨豪强
孝昌二年(526年),郦道元被授任安南将军兼
御史中尉。郦道元执政平素严厉,不避豪强和皇族,使得他们的声望受损,因此郦道元颇遭权贵忌恨。但郦道元是朝廷命官,他们难以报复。
宗室
元徽诬陷叔父
元渊,郦道元力陈事实真相,元渊得以昭雪。元徽因此忌恨郦道元。司州牧、汝南王
元悦非常宠爱侍从丘念,在选任州官时,大多听取他的意见。丘念也经常藏在元悦的宅邸中,郦道元不便闯进汝南王家中去捉拿此人。有一次丘念返回家中,郦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此事,逮捕了丘念,并将其关进监狱。元悦上奏胡太后,请保全丘念之身,胡太后便诏令赦免丘念。郦道元抢在命令下达之前就把丘念处死,并用此事检举元悦的不法行径。元悦从此怀恨在心。
不屈而死
孝昌三年(527年),齐王、雍州刺史
萧宝夤图谋反叛的行迹日益明显,为了安定
长安地区,孝明帝与众大臣商议,决定派一名得力的大臣前往长安巡视安抚,并探明萧宝夤的虚实。城阳王
元徽等平素忌恨郦道元,便使出借刀杀人之计,暗示朝廷且竭力怂恿
胡太后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夤。萧宝夤顾虑到郦道元可能对自己不利,就派遣部下郭子恢在阴盘驿亭围住郦道元。
亭在冈下,并有井水,而山冈上没有水源,郦道元指挥人员掘井十多丈,都没有发现水源。因为极度缺水,郦道元等人无力抵抗,于是被跳墙而入叛军杀害,享年约五十九岁。郦道元死前怒目而视,大声斥责叛军。他的弟弟郦道峻、郦道博,长子郦伯友、次子郦仲友也被杀害。同年十月,萧宝夤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叛乱。
武泰元年(528年)春,魏军收复长安,郦道元归葬洛阳。后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
冀州刺史、安定县男。三子郦孝友承袭爵位。
简略年谱
472年,郦道元出生于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484年,郦范出任青州刺史,郦道元跟随父亲郦范前往青州治所东阳居住。
488年,郦范卸任青州刺史,郦道元跟随父亲返回平城。
489年,郦范病逝于平城。郦道元承袭父亲永宁侯爵位,例降为永宁伯。郦道元护送父亲灵柩返回故里,并守制三年。
492年,郦道元结束为父守制返回平城,担任太傅掾一职。
493年,任尚书主客郎中,跟随孝文帝南征至洛阳。
494年,以尚书祠部郎中身份跟随孝文帝北巡,先是回到平城,后至阴山脚下,随后跟随孝文帝返回洛阳。
495年,受御史中尉李彪赏识,入御史台任治书侍御史。
498年,御史中尉李彪被免职,郦道元连坐免官。
501年,郦道元外放冀州,任冀州镇东府长使,并代行刺史之权。
503年,郦道元先后出任颍川郡太守、鲁阳郡太守。在两地担任太守十二年时间,政声颇佳。
515年,郦道元出任东荆州刺史,其间威猛行政,一度遭人诬告。同年免官,返回京城洛阳。
524年,郦道元被起复,任河南尹。同年,任使持节兼黄门侍郎,与大都督李崇一起安抚北方六镇,六镇起义爆发后返回洛阳。
525年,郦道元任使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讨伐叛将徐州刺史元法僧,在涡阳击退南朝接应之军,多有斩获。
526年,郦道元出任御史中尉。
527年,郦道元出任关右大使,前往关中地区查看萧宝夤的动向。行至潼关附近的阴盘驿亭,被萧宝夤部下郭子帙杀害。
528年,魏军收复长安,郦道元归葬洛阳,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主要影响
政治
军事
孝昌年间,徐州刺史
元法僧在彭城反叛。郦道元受朝廷的派遣,指挥了这次平叛的军事行动。军队到达涡阳后,叛军战败撤退。郦道元追逐讨伐,多有斩杀俘获。
此外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历史上各地发生的大小战役战斗不下三百次,而且对作战双方不容忽视的地理条件,如
山岳、
关隘、
河川、
渡口、桥梁、仓储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后人评其“开兵要地理之先河”。专家指出,地理诸因素中,山和水是冷兵器时代影响战争胜负的两个最重要的地形条件,尤其是山地中的隘口更往往是必争之地,《水经注》重点记载了各地的重要关隘一百四十多处,为唐以后的地理志书所效仿。并且明确提出了“关依人而固”的军事观点,堪称精辟。
地理
郦道元写成地理著作《
水经注》。《水经注》是6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
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此书不仅开创了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而且在世界
地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经注》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
郦学。
郦道元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在《水经注》的序言中对前代的著名地理著作进行了许多点评。秦朝以前,已有许多地理类书籍,但当时国家不统一,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对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虚构,如《
山海经》《
穆天子传》《
禹贡》等。但郦道元坚决反对“虚构地理学”,他在《水经注》序言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方法,那就是重视野外考察的重要性。所以《水经注》一书中记载了郦道元在野外考察中取得的大量成果,这表明他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理信息,到过许多地方考察,足迹踏遍长城以南、
秦岭以东的
中原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地理资料。
在编纂《水经注》时,郦道元引用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多达480种(其中前人著作达437种之多),属于地理类的就有109种以及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资料大多都已失传)。这又是研究中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
禹贡》和《
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
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
文学
郦道元在写《
水经注》时所使用的文字新颖多变,不用陈词滥调。例如瀑布,这是自然界常见而郦注常记的事物,他绝不刻板地使用“瀑布”这个词汇,而是根据瀑布的不同形象以变化无穷的文字来进行描述,如“洪”“淤”“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湍”“悬波”“颓波”“飞波”“飞清”“飞泉”“飞流”等,让读者随时有新鲜生动之感。又如对于溪泉水流的清澈现象,他也创造了许多维妙维肖的语言进行描写。例如他在卷二十二《清水注》中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卷三十七《夷水注》中说:“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卷三十七《澧水注》中则说:“水色清澈,漏石分沙。”
柳宗元在《
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而无所依。”柳宗元的这段描写,显然是吸取了郦道元的写作技巧,所以张岱所作的“太上”、“其次”的排列,不是没有根据的。
除了自己创作生动的语言以外,郦道元还善于吸取别人的生动语言,以丰富他自己的写作。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水经注》全书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其中有些篇章郦道元即是采用了别人的生动描写。例如,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由于国家分裂,郦氏无法亲历其地,于是,他就采用了曾经多次游览此处的晋宜都太守
袁崧在《宜都山水记》中的描写。这是全部郦注中十分脍炙人口的一段,这一段(卷三十四《江水注》)中说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这样的语言描写两岸高山壁立的形势,确实没有比这更高明的手法了。这一段中另外几句还说:“至于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李白作有七言绝句《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事实上可以一望而知,李白的这首千古杰作,其实就是从郦道元的上述一段加工而成的。
再举一例,
黄河从今陕西、山西二省界上向南奔流,在陕东
华山以北,即今
潼关与
风陵渡之间拐一个大弯折而向东,这当然是自然界的一种伟大壮观。对此,郦道元引用了当地流行的古语:“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这当然只是个神话,但文字的气魄宏大,读之令人心胸开广。所有这些,都说明郦道元在吸取他人的生动描写方面是如何的得心应手。郦道元的写作技巧,除了他自己创作的许多生动语言和尽量吸取他人的生动语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能广泛地采集各地的歌谣谚语,穿插在有关的卷篇之中。这类歌谣谚语,除了极少数査得到原作者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各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群众语言。清刘献廷推崇郦氏的写作技巧:“更有余力铺写景物,片言只字,妙绝古今。”这中间有不少就是郦氏采集的各地歌谣谚语。《水经注》写作是以河流为纲的,所以郦道元特别留意长期活动于河流中的舟人、渔夫及旅行者的歌谣谚语。例如河道曲折,是河流的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历代诗词歌赋和游记等之中,描写这种自然现象的章篇,可以说俯拾即是。但郦道元却与众不同,他采集了当地的歌谣谚语。例如在卷三十四《江水注》中,有一段非常曲折的江道,注文记: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这里,“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一谣,短短十六字,但对于说明江道曲折,实在胜过千百字的描写。同样在卷三十八《湘水注》中也有一段描写湘江江道曲折的注文: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耳:帆随湘转,望衡九面。这一首湘水的渔歌,和前面江水的行者谣,确是异曲同工,把这类千曲百回的江道,写得维妙维肖,宛如一幅图画。
在《水经注》一书中,郦道元自己创造的生动语言和吸取他人的生动语言以及他所引用的歌谣谚语,多得不胜枚举。明代学者杨慎曾把此书中的出色描写摘录成编,以供吟诵欣赏。《水经注》可称为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
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当今的不少游记选编以及语文课本中,也常常选入此书中的精彩片段。这些也都说明《水经注》一书在文学上的造诣和价值。
此外,《水经注》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
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水经》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达30万字)。此书不仅是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
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且作者在《水经注》中还记述了全国所有河流及其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建制沿革、历史事件及民间传说,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后世影响
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在后世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门学问——
郦学。自从隋唐以来,不少学者就已对《水经注》进行研究,但郦学作为一门学问,要到明朝以后才获得发展。清乾隆时期,由于先后出现了
全祖望、
赵一清、
戴震三位郦学大师,郦学研究趋于极盛。
郦学研究先后出现了三个主要流派,首先是考据一流,即关注《水经注》文本本身的修补整理工作。
由于《水经注》文字生动优美,长期来为士人所喜爱,因此明人
钟惺、
谭元春评点《水经注》又发展出词章学派。
郦学研究中最后形成的是地理学派,因为《水经注》记叙河流兼及自然地理。因此到了清末以至民国,又有
杨守敬、
熊会贞师生二人,尽毕生精力,撰成《
水经注疏》,并绘制《水经注图》,是一部经世致用之书,属于地理学派。地理学派的任务是如何发挥《水经注》的实际功效,使其更好发挥其价值。近代以来地理学派的代表杨守敬、熊会贞所作《水经注疏》是《水经注》研究的重大成果,使《水经注》的地理学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扬,推动了郦学的发展。
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魏书》:①道元素有严猛之称。②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历代评价
北魏朝廷:①王化之成,兴于文教;民俗之厚,系于郡守。欲其上答
天心、下安民命,讵能多得?②
鲁阳郡地僻山隅,俗染剽悍,火种刀耕,人鲜知学。尔道元先任
冀州刺史,化行政浃,盗息民安;今守鲁阳,特建黉序,阐扬圣教,释金革而诵弦歌,家诗书而户礼乐。③(郦道元)克副朕命,用嘉尔功。
后魏贤达:文章博洽,为儒者宗。水经有注,禹贡同功。考据天官,经纬融通。
鲁阳安定,勋奇绩雄。流辉史乘,俎豆攸崇。
张岱《跋寓山注》: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
沈德潜《
水经注集释订讹序》:余少时读《水经注》,服其真能读万卷书,行尽天下山水路。所成文章,有钩采群书,造语选辞,句斤字削,于经史子集中别开面目,若天地间不可无一不容有二者。
毛泽东:①《
水经注》作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②《水经注》写得好!但不是深入实地地去走一走是写不出那么好的文字的。郦道元从事野外工作力求实证的方法和成果,标志着中国古代地理学进入一个新阶段。
陈桥驿:郦道元是一个对祖国河山充满了深厚感情的爱国主义者,而他的这部大体上以西汉版图为基础的地理巨著《水经注》。正是他这种爱国主义思想的见证。时至今日, 我们诵读这部著作中的对于祖国河山的生动描写和热情赞美,仍然激发着我们热爱祖国的心情。因此,我们认为《水经注》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著作,这是信而有征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今天对郦道元和《水经注》进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郦道元是中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原德国柏林大学校长
李希霍芬称郦道元《
水经注》:世界地理学的先导。
轶事典故
热爱地理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
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
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嗜书如命
在游历山水时,郦道元爱好读书,并以此闻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书籍是他不可分离的“伴侣”。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记述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决心著书
相传,郦道元勤奋好学,广泛阅读各种奇书,年少时就立志要为西汉后期
桑钦编写的地理书籍《
水经》作注。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一书,虽然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特别是人们的劳动会不断改变地面的风貌。因此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
人际关系
(郦道元家系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郦道元代表作为《
水经注》。《水经注》原有四十卷,宋初已缺五卷,后人将其所余三十五卷,重新编定成四十卷。历代钞本有:《隋书·经籍志》中的《水经注》钞本,卷数为四十。《
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中钞本,卷数均为四十。
北宋崇文院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国家藏残本),明《
永乐大典》中有《水经注》钞录本。此外,现存私人钞本中,有明钞本两部,一部是稽瑞楼藏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是
朱希祖旧藏。另,天津人民图书馆藏有一部明钞残本,称为“练湖书院钞本”,仅存卷21-24。清代钞本中有“小山堂五校钞本”最为著名,为天津人民图书馆所藏。
郦道元的著作还有《本志》(共十三篇)、《七聘》等,但均已失传。
《全后魏文》中录有郦道元《水经注序》一篇。
籍贯争议
郦道元的
籍贯在两部正史《魏书》和《北史》中有载,但这两部正史对于郦道元出生的记载却是模糊和错误的。
《魏书·郦道元传》称郦道元“范阳人也”。范阳是个郡名,郡下有七县:涿、固安、范阳、苌乡、方城、容城、遒。所以这条记载是模糊的。《北史·郦道元传》称郦道元“范阳涿鹿人”。涿鹿确实是个县名,在两汉,涿鹿是上谷郡的属县;在晋代,涿鹿是广宁郡的属县;在北魏,范阳郡下没有
涿鹿县。
而在《魏书》一书中将其父郦范祖籍记为涿鹿,却把郦道元的祖籍记为范阳(涿县,即涿州),涿鹿与范阳郡在历史上从未有隶属关系。涿鹿在张家口附近,涿县在北京南侧,两地相距几百里。此外,郦道元本人所写的《水经注·巨马水注》中,明确记载自己的故乡在范阳涿县巨马河流域,故应为史官一时疏忽,给后人造成了混乱。
后世纪念
郦道元故居,位于
河北省涿州市清凉寺办事处西道元村。郦道元故居占地约800平方米,重建于1995年,为南向两进院落,仿汉式建筑风格,大门三间,单檐悬山顶。正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正房内塑郦道元坐像,壁画内容为郦家历代人物。室内展有各代咏郦道元故居的诗词和咏郦亭的诗词。现为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简要评价
纵观郦道元的一生,年少时饱读诗书,入仕后数度起落;在朝时忠心耿耿,实心任事,铁面无私;在野时穷经笃学,笔耕不辍,著述传世。他无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个忠心报国、清正无私的官员。尽管如此,在那样一个乱世,他的所作所为未必能够被人们充分理解,在其身前身后也或多或少出现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当然,客观地讲,这些对郦道元而言似乎并不重要,无论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如何评说,都不能掩盖郦道元身上所散发出的特有的光辉。
郦道元是一位值得去深入了解的历史名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撰写了千古名著《水经注》,还因为在他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时至今日,对郦道元的了解和理解仍然不够全面和深入。俗语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郦道元其人其事,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应如何看待《魏书》将郦道元列入酷吏传?事实证明,郦道元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忠诚正直,勇于任事,清正廉洁,进取有为的北魏官员。
应如何看待郦道元的历览奇书和游历山水?是否已经给孩子们灌输了一个错误认知,即人只需要多读“课外书”和游历山水就能够成为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历览奇书”的前提是博览群书。他在《水经注》中征引的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各大类,包括《山海经》《禹贡》《诗经》《周易》《礼记》《春秋》《左转》《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史记》《汉书》《晋书》等众多的典籍与著作。郦道元在引用这些典籍的过程中,娴熟自然,甚至达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足见他对国学典籍已经烂熟于心,并做到了融会贯通。郦道元之所以能够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还有赖于家庭给与的宽松的读书氛围。郦道元的父亲郦范,曾经与高允等北魏文史大家一起在太子拓跋晃的东宫任职,他自己也是学识渊博之人。可以想见,郦范所能接触到的书籍种类及数量,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从史书的缝隙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郦范对长子郦道元的教育颇为开明,主要体现在郦道元“历览奇书”的事情上面。彼时,地理方面的学问并非主流学问,类似于后世所说的“课外书”。很显然,郦道元之所以能够“历览奇书”,与他的父亲郦范对他的宽容甚至支持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郦范当初限制郦道元阅读“杂书”的话,他若想读到常人鲜见的“奇书”恐怕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事实上,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郦道元不仅能读到前人的各种典籍著作,还能大量阅读南朝的诗文和著述。郦道元对南朝学者的文章很是欣赏。从《水经注》的语言技巧看,很多地方都有南朝诗人所作山水诗的影子,其中好几个地方提到和引用了南朝文人郭景纯、谢灵运、吴均等人的诗文,个别语言则干脆直接模仿。对于众多南朝文人的作品,郦道元几乎可以信手拈来,足见其对南朝学者的诗文著述十分喜爱和熟悉。
对于郦道元的足迹所至究竟了解多少?有专家认为,郦道元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北魏所统治的北方地区,具体为:西边到达黄河上游,即今青海省东部的河湟地区;西北到达今宁夏地区、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阴山以北;东北到达了滦河上游地区;南面到达淮河以南和汉水下游,他还特别提到网络上说郦道元亲自考察三峡是在传递错误认知;西南到达汉中地区;东边到达胶东半岛的东海之滨。
郦学的传承
要感谢郦道元,留下了这部千古名著。还要感谢历代为《水经注》的传播做出贡献的人们,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对《水经注》的收藏、传抄、研究和注释,使这部名著得以流传并日臻完善,从而逐渐形成了“郦学”这一门重要学问。
郦道元去世后不久,北魏的内乱进一步加剧。在军阀互相征伐的过程中,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随后又经历了北齐和北周,再之后北周被隋朝取代。隋朝灭亡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在当时的混乱时代,刻板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出来,加之战乱频仍,《水经注》这部民间著作得以保存并传承后世殊为不易。
从史料的记载看,唐朝时就有官方对《水经注》的收藏,也有民间对《水经注》的传播。唐代宰相李吉甫编纂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就引用了《水经注》的内容。著名诗人陆龟蒙在诗中写道:“水经山书不离身”,可见他也是随身携带《水经注》这本书的。
从宋朝开始,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使《水经注》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方便。但与此相伴的是,反复刻板印刷也会造成文字的错漏,有些还会以讹传讹。比如,宋仁宗景祐年间记载《水经注》为三十五卷,比郦道元原来的四十卷减少了五卷。正是由于《水经注》传抄刻印过程中脱漏错讹,催生了后世对该书的校勘和补正。
虽然从金、元时期就有人对《水经注》一书进行补正,但真正兴起对《水经注》的校勘之风应该从明朝算起。在明朝人校勘的诸多《水经注》版本中,有两个版本对后世影响较大。其一是官方编纂的《永乐大典》中收录的《水经注》,学界称之为《大典本》;其二是在收集诸多民间流传版本基础上,由朱谋玮精心校勘而成的《水经注笺》,该书被清代顾炎武称之为“三百年一部书”,对后世郦学研究影响很大。陈桥驿先生认为:“把《水经注》的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即郦学,朱谋玮实开其端。”
到了清代,郦学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传承。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刘献廷、胡渭等人对《水经注》的研究有不少贡献。及至清乾隆时期,出现了三个对《水经注》研究有卓越贡献的人,分别是全祖望、赵一清和戴震,这三人被称为乾隆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清代后期的郦学研究者还有董祐诚、汪士铎、谢钟英等人。
清末民初时期,是《水经注》校勘和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涌现出了杨守敬、王国维、熊会贞、郑德坤、胡适等郦学研究大家。其中,杨守敬、熊会贞师徒二人,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共同完成了《水经注疏》这部鸿篇巨制,还编绘了《水经注图》。后来,《水经注图》于200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王国维是继杨守敬之后对郦学研究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他在对八种版本《水经注》校勘的基础上,完成了《水经注校》一书。郑德坤先生先后编纂完成了《水经注引得》《水经注引书考》和《水经注故事钞》,并依据杨守敬的《水经注图》重新编绘了《水经注图》。胡适在其人生最后二十年,也专注于《水经注》的研究。他不仅收藏了众多《水经注》版本,还对有关郦学史的通信集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来这些研究成果被编入《胡适手稿》一书,一度引起很大反响。
二十世纪中后期,郦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当属吴天任和陈桥驿二位先生。吴天任曾执教于香港多所大学,毕生致力于研究郦学史。其代表作包括详细记录杨守敬生平的《杨惺吾先生年谱》,郦学家的论文书信集《水经注研究史料汇编》以及《郦学研究史》,后者被称为郦学研究史的全面系统之著作。
在当今,只要提到郦学这个词,人们便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陈桥驿。陈桥驿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曾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陈桥驿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郦学,堪称当代郦学研究的泰斗。他撰写、点校、校正出版了大量郦学著作,其中包括:《水经注研究》《郦道元与水经注》《郦学札记》《郦道元评传》《水经注论丛》《水经注校正》等,还出版有多种全译本《水经注》。陈桥驿先生在郦学研究和发展方面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除国内学者外,国外很多学者也对《水经注》青睐有加,并进行了不少研究工作。欧洲的汉学家早在清朝末期就开始了对《水经注》的研究工作。比如法国汉学家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英国汉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日本学者小川琢治、森鹿三、宫崎市定、足立喜六等众多学者,或对《水经注》进行推介,或依据《水经注》进行相关研究,撰写出版了一定数量的文章和著述,为《水经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郦道元这位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值得永远铭记。
从狭义上来说,郦道元是不幸的,因为他生活在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南北朝,他虽胸怀大志却难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屡遭构陷,官路坎坷,最终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人生结局,其经历让后世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但从广义上而言,郦道元又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北魏王朝一系列的重大政治变革,他依稀看到了一个大一统时代到来前的曙光。正是因为有了南北朝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基础,才有了不久之后华夏疆土的统一,才使中国昂首阔步地迈向了盛唐。郦道元的幸运还在于,他倾注毕生精力和心血撰写的《水经注》,传承千年并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