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地处括苍山脉南麓,位于永嘉县中西部山区,以“紫光罩昆岗,霞光沐阳谷”而取名,东邻大若岩,南通徐岙乡,西接西溪乡,北连茗岙乡、碧莲镇,总面积31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人口近2万。
概况
昆阳政府所在地昆阳村地势属小盆地,形似一仰天大锅,四面青山环抱,一脉苍山溪水,自西向东悠悠地注入小楠溪,归楠溪江大水系,是一方山清水秀,风调雨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资源充足的风水宝地。昆阳村是永嘉潘氏最早迁徙来的血缘聚居地,历经千年苍桑,古韵依旧。
据《永嘉县志》载:潘氏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其后裔主要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望出荥阳、广宗、豫章等群。先期迁居永嘉潘氏有三支:潘北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3-755),自青田迁来昆阳村;潘殷理,自青田入赘县城(今鹿城区)东门外潦波潭夏氏,自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迁来下寮村;潘填,宋室南渡时,自金华双溪迁来岭头村。
潘氏迁居昆阳后,安居乐业,家族富庶,人丁兴旺,已有49世,其分支遍布浙南各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经营,村落充分发育,住宅、田园、宗祠、庙宇、书院、亭阁、石塔、桥梁、道路、水渠之类,凡农耕社会所应有的多类建筑,一应俱全。可惜的是,因时代的变迁,风雨的剥融,人为的变易,古建筑所剩无几了。
惟有昆阳潘氏大宗祠,可作为古代农耕文明的珍贵遗产。据《昆阳潘氏宗谱》载,昆阳宗祠是九世主潘天立(世称美公),登景福进士弟,后返乡归隐,主持修建宗祠。至明洪武年间改建,其建筑庄严,气势恢宏,造型独特,构筑精致,实属溪山一代风流。
2003年11月,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乡土建筑专家陈志华来昆阳调研。一到昆阳村口,看到大片鳞次栉比的灰墙黛瓦的老民宅,惊叹不已。他说,在这样的深山岙底,竟有这样大的村落,若在北方,是县城,最大县城!立即下车拍摄。
他还巡视了潘氏大宗祠,指着东廊的拱斗,举起大拇指,赞道,这是楠溪江流域未见过。又兴致勃勃地观察民居,从西村转到东村,一路称道。他看到老木屋的颓败,现代洋房的侵占,感到十分痛惜他说,我晚来10年了!
2004年陈教授著作《
楠溪江上游古村落》出版,书中对昆阳古村有很高的评语:“我于2002年11月底,特地到昆阳去了一趟,那是个交通商贸发达的大镇,很有气派。镇上有潘氏大宗祠,规模宏伟。大批老住宅,规格也相当高。”
翌年,永嘉县政府发文(《永政发[2003]1号文件》)批准昆阳潘氏大宗祠为县第五批文保单位。乡政府十分重视,立即建立昆阳乡文物保护维修委员会,并筹备维修宗祠。经族人的努力,多方的支持,于2005年冬修建竣工。经修建后的宗祠,原貌依旧,古韵依然。
地理环境
革命老区
昆阳历来是永嘉中西部重镇,清代属清通乡4都,设有“衙门”,驻有清兵,管辖藤桥、仰义(今均属鹿城区)、温溪(今属青田县)、到溪、菰溪、碧莲、四川等地域。民国初年,承袭旧制,设西内区,辖地不变,而“衙门”改为永嘉县第五警察分局。
大革命时期,昆阳各村已普遍成立农会,会员达1000余名。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温州独立支部遭到破坏,党员李振声转到西内区坚持斗争,秘密发展党组织。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贯彻之后,在恢复、健全农会基础上,各村普通建立了农村武装。1927年冬至1928年,先后建立昆阳、赤岭、梅坑、邵山、下陇、吊坑、林山、郑山等村党支部。
1929年11月12日晚,昆阳农民武装捣毁永嘉县第五警察分局后,至茗岙聚集,参加西内区84村农民大暴动。在界坑与八保里民团决战,攻打驻上董省保安队。然后于19日到达溪下,参加浙南革命委员会和
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大会,被编入红军第三中队,昆阳潘孟秋任中队长。24日,红军游击队与前来围剿的敌人作战。潘孟秋不幸被捕牺牲。
1930年3月9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在黄皮寺成立。昆阳红军指战员被编在雷高升为支队长的第一支队。3月19日,红军游击总指挥攻入处州城,后主动撤离。王国桢、雷高升、李振声率领红军队伍,在昆阳大宗祠休整2天。这对昆阳人民极大鼓舞。各村相继建立了红军队伍,全乡约有500多名武装。如邵山、梧山的红军有一连,每天集中在邵氏宗祠进行训练。村里的地主豪绅纷纷携家挈眷逃往温州城里。
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建立,昆阳农民武岩成为红十三军指战员,先后参加袭击平阳县城,摧毁第十三地反动民团,攻克缙云县城,打垮殴渠反动堡垒等大小战斗,付出了重大牺牲。此时,西内区红军仍坚持斗争。1930年9月中旬,敌浙保四团团长甘清地亲自率兵,伙同县民团300余武装,向西内区昆阳进剿。昆阳红军获悉情报后,由昆阳党支部书记潘统旺带领100多名红军战士,在昆阳岭踞险狙击敌军进犯。
敌人占领昆阳村后,挨家挨户,搜捕红军。抓不到人,便烧、毁红军战士的房屋。潘统旺的4间房屋(杂货店)、潘瑞纣的4间房屋(染布店)被烧掉。有的红军住房与群众杂居,因邻居苦求,敌人便砍屋柱或拆毁。潘进纽的房屋被拆倒烧毁。昆阳的红军战士撤到廿四垄地区,与廿四垄红军联合起来,坚持斗争。
据不完全统计,昆阳乡人民在“二战”时期艰苦奋斗的岁月里,阵亡牺牲33人,被捕杀害25人,被押坐牢24人,被迫逃亡他乡25人,被烧毁房屋79间,被拆毁房屋51间,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后人的颂扬和怀念。
西部粮仓
永嘉山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田面积5366亩,山塘水库52个,其中小二型水库3座,盛产水稻、蕃薯、马铃薯、田鱼等,素有永嘉西部粮仓之称。近年来,昆阳乡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经济路子。
一是“三农”地位继续提升。昆阳乡始终坚持把农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效益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资源优势得到较好利用,现有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型农业基地18个,2001年,实现全乡农业总产值1599万元,年均递增14.5%。“昆阳农业三件宝,田鱼干、粉皮、猕猴桃”,而尤以田鱼干著称,传统焙制田鱼干堪称民间一绝,誉满瓯江南北,全乡年产田鱼干约7万斤,产量为全县之最。永嘉县昆阳名特优果品种植场,占地600多亩,现已投资200多万元,该基地产值60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支出达30万元。一年多来,中药材的开发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就业和增收机会。县绿源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雇请约200名农民工采收加工药材,产值达到500多万元,该县成立永嘉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本部就设在昆阳。昆阳楠溪江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真空包装生产的“山底”牌田鱼干,供不应求,该公司被列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还通过基地建设,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农户劳动力从事效益农业,对小楠溪流域的稻田养鱼起推动作用,现公司年加工田鱼干1万公斤,农民年增收16万元。同时两个乌牛早基地150 亩, 三个油桃基地230 亩, 香抛基地800亩,其它零星基地260亩,发展趋势良好。坚持巩固200吨的粮食订单合同, 切实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趋势遂步形成。
二是科技兴农不断深化。昆阳乡属“139富民攻坚计划”内的欠发达乡,扶贫、民政、科技工作是该乡工作的重头戏,也是该乡的民心工程,为使昆阳乡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乡政府积极组织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一是层层部署营造氛围,为富民攻坚提供舆论支撑,将富民攻坚举措部署到村,富民攻坚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为在温州地区打响“昆阳保姆”品牌,举办家政专业培训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当前“昆阳保姆”供不应求,针对永嘉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本部在我们昆阳的有利时机,举办了一次为期三天的中药材专业知识培训,并带领药民外出考察,效果良好;三是加大下山移民工作力度,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制定下山移民规划,有序推进下山移民工作,坚持不通路的自然村下山脱贫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村民,下山脱贫;四是组织实施“万名干部帮万户”活动,现已落实了140户,共计扶贫款7万多元,深受广大干部与群众的欢迎,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五是劳务输出已成为该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天下昆阳人”跑遍全国各地,经商有道,办企有方,好多能人都已成为经济大户,早已是名声在外。
三是乡容城镇化日趋明显。近年来,昆阳乡采用多主体投入,多渠道筹资,共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七个交通项目投资1600万元。继白泉至徐岙段公路全线硬化后,乡内的6个康庄工程项目(包括昆阳至茗岙的乡间联网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昆阳是继瓯北之后的永嘉县第二个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乡。这将大大改善该乡的交通条件,优化了该乡的地域环境,对接受城市和旅游中心区的辐射起着重大作用。投资400多万元建成昆阳乡中心学校教学大楼,计划投资150万元建造中心学校附属设施,新建
现代远程教育点2个。随着这些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育人环境,为提高全乡人民的总体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有效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筹措了300多万元资金,修理了一批山塘水库,加固了几条防洪堤坝,完成了部分溪流改造,建设了部分村的自来水工程。投入300多万元,以村庄整治为载体,以治理环境为抓手,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条件。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投入了700多万元,完善了通讯、广电、电力网络建设。投资近200多万元的乡卫生门诊大楼,已完成选址及筹备工作,即将开工建造。以上这些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居住环境,改变了乡村面貌,增强了乡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文化之乡
自唐至清,昆阳耕读世传,人才辈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状元1名、进士9名、举人3名、贡2名、恩补3名;及至现当代,更有律学大师潘怀素、著名红学家林冠夫、浙大博士生导师郑建民、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潘国静等文化名流,堪称文化之乡。
唐
潘天立,字制成,号云衡,登景福(892-893)进士第,授南京员外郎,历湖广廉访使,莅政清慎,发奸摘伏如神。著诗文《归闲集》二十卷,列于郡志。
北宋
潘文虎,靖康丙年(1126)武状元,步骑将领,成忠郎。
南宋
潘文孝,绍兴五年(1135)进士,太常寺主簿。
潘文饶,字明则,绍兴八年(1138)进士,建宁教授,学本濂洛,为士林所宗。
潘文礼,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金城知县。
潘庭翼,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
潘 宇,乾道八年(1172)进士,袁州教授。
潘斗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福建帅参,微州知州。
潘希白,宝佑元年(1253)进士,临安节制公事。
潘 桧,荫补,文孝子,建德知县。
潘 柽,文虎子,字德久,号转庵,荫补福建兵马钤辖。
元
潘 颐,号藤隐,隐逸著《正卿文集》一卷。
明
潘文奎,字景昭,号渔庄,昆阳村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进士,任左春坊司直郎,升府同知。清慎宽厚,其文章词翰,为当时所重。七次参加编制国史,终官福建布政司参议。
清
潘海,乾隆五十年(1785) 贡,著《守耕堂集》。
潘宗耀,嘉庆六年(1801)举人,丹徒知县。
潘光分,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
潘 熏,嘉庆二十三年(1818)岁贡,石楼知县,朔州知州。
潘宗澜,道光五年(1825)拔贡,就职州判。
潘铭恩,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文山知县,路南知州普洱庄知府。
潘铭宪,道光二十三年(1843)杂选,广东普宁知县。
潘福荫,荫补铭恩子,宾川知州,顺宁知县。
现当代
潘怀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阳村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民国10年(1921)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
新文化运动。回国后,任《晨报》记者,又为多所大学教授。1935年“一二九”运动期间,潘怀素是北京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关于抗日救亡宣言人之一,又是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建国后,任国务院参事。酪爱音乐,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1953年,辞去政务,致力于乐律研究,成为我国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1957年,翻译出版《敦煌琵琶谱我读研究》一书,为研究敦煌曲谱,提供宝贵资料。他带领学生到福建、广东、陕西等地采访民间音乐,并参考我国历代音乐文献和各国音乐著述,经过30多年努力,终于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韵——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
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夫人被迫自杀,自己到处流浪,仍不忘乐律研究。1978年春,以84岁高龄从温州去北京,因路途劳累,一病不起。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手里还紧攥着乐律资料和文稿。潘怀素为我国开创的律学研究新路,在1983年11月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律学学术讨论会上,获得高度评价。
林冠夫(1936—),有时用笔名观夫、秦谙,昆阳乡林山村人,著名红学家。1957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刘大杰先生攻读中国文学史专业,研读重点是从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诗词、散文和传奇小说。1966年毕业分配到文化部下属单位。“文革”后到
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红学研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已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曾任文化部两届学术委员,艺术研究院学位委员。主要著作有《
红楼梦版本论》、《
红楼梦纵横谈》、《秦淮旧梦》、《红楼诗话》、《林冠夫小品文集》、《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编,合作)等。《
西游记》校点,又有五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即《
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节编本。
郑建民(1966—),昆阳乡郑山村人,浙江大学毕业,现为
浙江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图象图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CAD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著作有《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其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水平。
潘国静(1974—),昆阳乡东村人,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在
少林十八罗汉中惟一能散打和传统功夫聚一身的功夫罗汉。7岁入少林寺习武,皈依在嵩山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门下,赐法号延武。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职称为中国武术六段,对气功养生、中医伤科、自然环境学颇有研究。在1989年全国攻打擂台赛中获得52kg冠军,1993年全国散打擂台邀请赛中获得52kg冠军,2000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少林拳、少林棍两项冠军,2006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获拳术、棍术两项金奖。为发扬少林武术,潘国静曾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并出访欧美和新、马、泰,为“中华瑰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6年在少林武术发源地——河南省登封市创办少林寺南北武术院,自任院长,兼教练,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少林功夫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