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四大声腔是指中国明代形成的四种传统戏曲声腔。分别为
海盐腔(浙江)、
余姚腔(浙江)、
昆山腔(江苏)、
弋阳腔(江西)的合称南戏四大声腔。戏曲声腔的发展源远流长。
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刊本《
南词叙录》对四大声腔的流布地区作了这样的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
会稽,常、润、池、太 、扬、徐用之 ;称
海盐腔者 ,嘉、湖、温、台用之;惟
昆山腔止行于吴中 ,流丽悠远 , 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可见,四大声腔在嘉靖之前已经形成,并在
江南地区广泛传唱 。昆山腔是海盐腔衰微之后而振兴的,故有“旧凡唱南调,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之说,昆山腔之振兴,实有赖于
水磨调之功,行腔委婉细腻,流丽悠长,至
明万历时,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弋阳腔在诸腔竞奏的有明一代,一直在民间流布,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特别到了明末,更获得观众的喜爱,由依附
昆曲剧目“改调歌之”,到独立创作剧目,逐步与昆山腔分庭抗礼。
南戏于
北宋宣和年间(即公元1119至1125)在
浙江省温州地区出现之后,由于它的演出形式灵活,一出戏可长可短,根据内容而定,不象杂剧那样限定
四折一楔子;在唱腔音乐上
南北曲兼用,又可以比较灵活的吸收地方民间乐曲小调,因而唱唱腔音乐也显得
丰富多彩,很受观众喜爱,因此在形成之后,与当地的方言、
民间音乐结合,并经过艺人的创造而产生了新腔,明代南戏流传到各地之后形成的声腔共有五个系统,也就是戏曲史籍上所载的五大声腔。这五大声腔就是: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和闽粤的
潮泉腔。
戏曲史书一般都称“四大声腔”,没有潮泉腔,“
四大声腔”的记载最早见于明
徐渭的《
南词叙录》,但徐渭足迹未及闽粤,处于乐南沿海一隅的潮泉他尚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