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
杜卫东著小说
杜卫东,原名杜栋齐,北京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大专毕业。
作者简介
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人,沈阳军区后勤三分部创作员,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记者、一编室副主任,《追求》杂志副主编,《炎黄子孙》杂志副主编,《人民文学》副社长,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社长。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青春的思索与追求》 《山花与刺梅》 《走出人生的梦境》 《人情·人言·人格》《让生命去等候》 《放逐心灵》 《营造恬静》,报告文学集《苍茫人间——当代纪实名家精品文库·杜卫东卷》 《外交部里的小字辈》 《爱神和她的宠儿》 《中国的恋爱角》 《都市里的保姆世界》 《京都女警》 《农军百万闹京华》 《红墙里的少男少女》 《苍茫人间》 《两步斋夜话——杜卫东杂文选》,长篇小说《右边一步是地狱》等杂文、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近30部。作品获《时代潮》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等奖项10余次。作品《明天不封阳台》已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原文
明天不封阳台
明天要封阳台。
我和儿子站在阳台上,从12层的高处眺望着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
闲放在阳台上的一只书架下面,忽然传出几声“咕、咕”的叫声,十岁的儿子弯下腰,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呀,鸽子!”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它扑打了几下翅膀却未曾飞走,就在它的羽翼开合时,我们见到了它正在孵育的两只鸽蛋,看到了它翅膀上的一块血痕──那分明是有人在它飞翔时用气枪打伤的。
这不是一只名贵的鸽子:灰色、嘴大且长,名贵的鸽子该是杂色。我不知道,它是因为太普通而被主人遗弃的家鸽呢,还是因为负伤又有了“身孕”才不得不中途耽搁下来的野鸽?
“爸爸,明天还封阳台吗?”
儿子惊喜地望着鸽子,但语气中却充满了忧虑。仿佛突然走进一个新奇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强权”瞬息即逝,使他来不及领略其中的瑰丽。
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我知道,无论孵化能否成功,鸽子迟早要飞走;但不知为什么,在内心深处却特别希望它能在我家的阳台上多逗留一些时日。
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使我不由想起了冯至(诗人、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深情的诗句:“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这故乡,该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吧?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逻辑学名词。一命题A,如果承认A,可推得非A;反之,如果承认非A,又可推得A,就称命题A为一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那一年,我去内蒙古草原参加一个笔会,当汽车进入茫茫草原的深处时,但见草原无际与长天相连,天地相接处,依稀传来牧羊人的歌声,一群群绵羊在蓝天下移动,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羊群。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我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声喊着:“我回来了!”仿佛我们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所在,而是游子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份情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随后便把耳朵贴近地面,仿佛在倾听着大地母亲的心音。
诚然,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去,但是,我们能不能用心去贴近自然呢?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不知什么时候,儿子拿来了一把布条,要帮鸽子做窝,又找来了水和玉米粒,用作鸽子的晚餐。儿子十岁了,在这座楼房中长大,原来楼前有一块草坪,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学步的儿子在这块草坪上练习过走路;也在夏季的草坪上捉过小虫和蚂蚱。在一片洋灰水泥的高大建筑群中,这块草坪仿佛是一个极乐的伊甸园(伊甸园:犹太教、基督教圣经中指人类祖先居住的乐园),曾给儿子留下了多少温馨的记忆。可是忽然有一天,来了一个施工队,机器隆隆响了两天后,草坪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滑梯、跳跳床和电子游艺室。再也捉不到小虫的儿子,对眼前的这位“不速之客”似乎寄予了更多的关注与爱怜……
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①〔龟(jūn)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生字词
眺望(tiào) 沐浴(mù) 荒芜(wú) 鳞次栉比(zhì)
霓虹灯(ní) 倏然(shū) 稚嫩(zhì) 脸颊(jiá)
蜷缩(quán) 孵育(fū) 喧嚣(xiāo) 悖论(bèi)
和谐(xié) 蹒跚(pán shān) 蚂蚱(mà zha) 温馨(xīn)
词语积累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文中比喻受润泽。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变幻莫测:形容不规则地改变,难以预测。
倏然:忽然。
蜷缩:蜷曲而收缩。
耽搁:文中指停留。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
瑰丽:异常美丽。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文中指生存有着落。
归属:事物的着落。
怪圈:文中比喻难以摆脱的某种怪现象。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诚然:文中是当然的意思。
心音: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和谐相处:形容相处比较融洽。
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文中指耽搁在阳台上的鸽子。
偶尔:偶然发生的。
呐喊:大声喊叫。
惊扰:惊动扰乱。
恬淡:安静,宁静。
悖论:逻辑学名词。一命题A,如果承认A,可推得非A;反之,如果承认非A。又可推得A,就称命题A为一悖论。
文章结构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明天就要封阳台,我思绪翩翩。
第二部分(第3~12段),在阳台上发现了一只鸽子,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第三层(第9~10段),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3~4段),在阳台上发现了一只鸽子。
这一层次中,作者原本的思路即将因为这一小生命的出现而发生改变。文章产生了波澜。
第二层(第5~8段),因为儿子的发问,我重新考虑封阳台的事,内心产生了矛盾。
这一层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先写儿子的表现:鸽子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欢乐,让他有了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他也因此而走进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因此儿子“望着鸽子”时是“惊喜”的,但他又充满了忧虑,因为大人会不会像孩子一样对鸽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怀有喜爱怜悯之情,他心中无数,因此他带着惊喜与忧虑交加的语气向爸爸询问。也正是儿子的询问,使爸爸封阳台的计划发生了改变,并在爸爸的心底掀起了波澜,引发了爸爸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作者先剖析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分离”,“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接着作者回忆了当年在内蒙古草原参加笔会时的兴奋与激动,表现了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亲近自然时的愉悦。接着作者呼吁人们:亲近大自然,爱护所有的大自然的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告诫人们,不能以大自然的征服者自居,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层(第11~12段),儿子对鸽子的照料引发了我对儿子幼时生活的回忆,鸽子的叫声在我的心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这一层先写儿子对鸽子的照料,接着写我对儿子幼时生活的回忆,楼前的草坪是儿子幼时的伊甸园,也是儿子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窗口。由儿子对鸽子的关注与爱怜,又联想到鸽子是大自然的一位使者,我们不能仅向大自然索取,更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最后用大自然对人类的惩戒来警醒人们。
第三部分(第13段),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
总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重点句子分析
1.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这句话既写出了我对现实中巨大的变化的欣喜,又写出了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回忆中略带一丝淡淡的忧伤。
2.10岁的儿子弯下腰,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孩子见到鸽子这一可爱的小生命时的激动与喜悦。
3.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的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目前所处的思想上的困惑,一方面已经认识到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危害,一方面,又享受着物质文明所带来的成果,并且这种享受的欲望日渐膨胀,因此人类在目前的困惑中挣扎。人类要想摆脱目前的困惑,就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和谐发展之路。
4.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既点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告诫人们,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发自然,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类会自食苦果。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会加倍地报复人类。
5.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
作者因为这一只受伤的鸽子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了许多过去不曾明白的道理,明白了许多过去明白但又不很透彻的道理,因此说,鸽子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带血的翅膀正在向我们倾吐着它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所受到的暴虐。
6.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这句话先列举了人类破坏自然的种种后果,然后以警戒的口吻告诉人们要善待自然,要善待世界上一切生命,要与自然和平相处,不要把自己的无知当作自己的成绩。
7.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使我不由想起了冯至深情的诗句:“驯美的白鸽儿|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着|迷离的故乡”——这故乡,该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一种情感的归属罢?
由冯至的诗提出:人不能丢失“迷离的故乡”,“情感”应有“归属”,回归自然。
8.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三个“为了”既总结了上文,也点明了“不封阳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意义。
9.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的宁静而高远。。。。。。
写“明天不封阳台”,深刻揭示了全文主题,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写作特色
1.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反映了重大的社会主题。
课文从生活起居中碰到的一件小事入手,表达了一个严肃的主题: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存的“环境保护”的主题。文章叙述的事很简单:在父子两人准备封阳台之前儿子在阳台上意外地发现了受伤后仍在孵化鸽蛋的一只灰鸽子,于是十多岁的儿子拿来了布条、水和玉米粒,父亲决定明天不封阳台,共同为鸽子继续孵蛋和养伤提供条件。但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却是非常深刻的: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过度地向自然索取,我们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记叙与议论的紧密结合。
文章不仅生动描写了两代人对小动物的爱护,同时在描写记叙的过程中加以抒情和议论,产生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作者并没有用鸽子的角度去思考,而是把这个生命当做人一样,平等看待,体现出作者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更呼应了文章的主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3 20:05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