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线狭鳕是鳕形目鳕科鳕属鱼类,又名明太鱼、阿拉斯加狭鳕、狭鳕。体瘦长形,头尖,下颌突出,颐部仅有一枚短须。鳞细小。背鳍三个,臀鳍两个,尾鳍呈浅凹形。体褐色,下方白色,体侧有两条断续排列的暗色纵带,胸鳍黑色,腹鳍黄色。寿命约为14-15年。
动物学史
其学名Gadus chalcogrammus分别来自拉丁语单词“Gadus”,意为“cod”(源自希腊语khlkós,意为“铜”);希腊语单词“grammí”,意为“线”。
在15世纪的朝鲜成宗时期,由卢思慎、徐居正等人编撰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是仿中国南宋祝穆编《方舆胜览》和明朝官修《大明一统志》)中,便称黄线狭鳕为“无泰鱼”。朝鲜王朝最庞大的机密记录《承政院日记》中也有关于黄线狭鳕的记载:朝鲜孝宗三年(1652年)江原道进献“明太卵”。另外朝鲜王朝时期
李裕元著的《林下笔记》有以下记载:朝鲜咸镜道明川郡有一个姓太的渔民,某日钓到条奇怪的鱼,遂进献咸镜道观察使,观察使大人品尝后觉得味道甚佳,于是询问鱼的名字,大家都表示不知道。于是,观察使大人取凑明川郡的“明”字与渔夫的姓“太”字,将这种鱼称为“明太鱼”。
形态特征
黄线狭鳕身体长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重250-500克,体长30-40厘米。体长为体高的6.6-10.2倍,为头长的4.1-4.6倍,为
眼径的3.9-4.8倍。眼位于头部侧上方,眼间隔小于眼径。头部呈尖三角形,头体有小圆鳞。口部较大,闭合时
下颌较上颌长。三片三角状背鳍相隔较远,
腹鳍尖端有丝状突起。侧线位于前部侧上位,尾鳍呈凹叉状。体背侧呈橄榄色,腹侧呈银色,两侧各有2-3纵行暗黄斑。黄色斑点起伪装作用,以躲避海底的捕食者。
背鳍与
胸鳍为暗橄榄色,
臀鳍与腹鳍呈灰色。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黄线狭鳕生活在底栖层,位于近海底30-400米深度。分布在海洋大陆架区域,该区域浪作用力减小,阳光充足,底栖生物繁盛,为黄线狭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但是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黄线狭鳕栖息地范围在持续缩小。黄线狭鳕栖息的深度与鱼龄有关。稚鱼栖息于海水表层;幼鱼夜间上升到表层,然后,随着日光的增强,逐渐下降至较深处。在白令海的东部,大多数黄线狭鳕栖息在水深80-150米的大陆架范围内。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通常在遇到冷水团自北方南下时,黄线狭鳕会进行南移。当冬季即将来临时,黄线狭鳕离开沿岸,向较远较深的水域洄游,迁移到更深更温暖的水域,此时栖息于200-300米深的水层中。成鱼白天栖息于海底或近底层处,夜晚时则均匀地分布在远离海底的水层中。在春夏季,黄线狭鳕迁移到近岸浅水区觅食和繁殖;在秋季,它们分布在接近海底底部的位置。
觅食行为
黄线狭鳕的觅食行为受到年龄的影响。其中幼鱼可分为两个类别,长度小于等于60毫米的和长度大于60毫米的,这两类幼鱼主要以桡足类浮游生物为食,但长度大于60毫米的幼鱼也会觅食磷虾;成鱼捕食其他鱼类、桡足类动物和磷虾等。年龄不仅会影响黄线狭鳕的食物类别,还会影响其觅食活动。当冬季食物匮乏时需要更长的狩猎时间,从而会增加遇到捕食者(海鸟、鲨鱼、鲸鱼、海豚、海豹等)的风险,觅食代价变大。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机会,体型较大的黄线狭鳕在秋季大量捕食以增加体重,而小型黄线狭鳕依旧只注重体型的增长。又因为体型较大的黄线狭鳕具有更强的储存能量的能力,所以它们无需在冬季捕猎;体型较小的黄线狭鳕尚未拥有这种能力,它们必须在冬季继续觅食,从而面临更大的风险。
另外,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移动,黄线狭鳕的觅食深度也相应发生变化。最初,觅食深度的变化归因于光照量或水温,但实际上,它们是随着食物聚集的移动而变化的。8月份,当海表附近食物丰富时,黄线狭鳕分布在较浅的深度;11月,它们随着浮游生物迁移至更深的地方。
分布范围
黄线狭鳕主要分布于
朝鲜半岛东岸及
日本本州西侧中部以北、日本海、鞑靼海峡、鄂霍次克海与
白令海周缘、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等海域。有时,在哥伦比亚、奥里根州和华盛顿州沿岸也能捕捞到大量黄线狭鳕。该鱼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黄海东部但数量较少。
繁殖方式
幼鱼孵化时间主要取决于温度,在10℃时孵化时间为10天,在2℃时孵化时间则为27.4天。黄线狭鳕卵开始孵化时长仅3.4-4.4毫米,并在水面上倒置进行漂浮。黄线狭鳕幼鱼在3-4岁时性成熟。
雄黄线狭鳕有发达的鼓声肌肉,与许多其他鳕鱼一样,它们在求偶时用鼓声肌肉发出声音,从而进行交配。雌性黄线狭鳕通过产卵进行种群繁殖,产卵期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产卵时黄线狭鳕一般聚集在水流缓慢、有环流的沿岸水域中,如白令海沿岸。雌性黄线狭鳕聚集在密集的鱼群中产卵,通常在水深50-250米处。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黄线狭鳕产量巨大,总捕获量居世界第二,并且黄线狭鳕加工在相关国家都是重要产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黄线狭鳕生产和出口国,年加工量达30多万吨,而吉林省也是中国最大的黄线狭鳕制品加工厂所在地之一。
此外,以深海黄线狭鳕内脏为原料,应用酶解法从中提取鱼油,以鱼油提取率为指标,选择合适的蛋白酶,拓展优质蛋白酶来源。另外有研究表示,以黄线狭鳕鱼皮为原料,采用先进的分离技术和手段,也能获得优质蛋白酶。
食用价值
黄线狭鳕的蛋白质含量为14.8-17.6%,含脂量为0.6-2.9%。低脂肪的同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12和ω-3必需脂肪酸。与其他野生鱼类相比,它的汞安全性更高,因为它们大部分在偏远清洁的水域被捕捞上岸。在各个国家,黄线狭鳕的食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药用价值
黄线狭鳕鱼肝中含油量大,用它提取的鱼肝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临床上用这种鱼肝油制成的药膏能迅速液化坏疽组织,加速褥疮、火伤创面等炎症上皮的形成,且不留痕迹。鱼鳔制成的鳔胶也能够治疗咯血。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挪威《国家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被列为濒危物种。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ver 3.1 : 2013年——近危(NT)。
种群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线狭鳕整体数量持续减少,其中成熟的黄线狭鳕个体数量减少较为显著。
致危因素
黄线狭鳕是重要的商业底栖鱼类,而且是世界上最常食用的野生白鱼之一,因此被人类大量捕捞。其总捕获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秘鲁凤尾鱼。同时黄线狭鳕还被大量水生哺乳动物、其他鱼类、海鸟等捕食,野生黄线狭鳕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保护措施
划分黄线狭鳕管理区和禁捕区,对黄线狭鳕资源进行管理。在东北太平洋和白令海,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分别划分了三个管理区:阿留申群岛、白令海东部和阿拉斯加湾。在白令海的俄罗斯专属经济区(EEZ)内划定了两个渔业区(奥柳托尔斯基湾的白令海西部和东经171°至美俄公约线的纳瓦林大陆架的白令海北部)。2019年,
韩国全面禁止黄线狭鳕捕捞,以“帮助补充枯竭的鱼类资源”。
通过发展人工养殖黄线狭鳕的技术,减少对野生黄线狭鳕资源的依赖。韩国海洋水产部东海水产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对黄线狭鳕的养殖方法进行研究,2016年在10万多个受精卵中,将近有3万多个受精卵孵化出小鱼,表明黄线狭鳕人工养殖已获得成功。
扩展阅读
在中国朝鲜族传统歌曲中,就有一首《买明太鱼》歌曲表达了祈福和信仰的文化。韩国传统文化也有不少明太鱼(黄线狭鳕俗称)的踪影。韩国人在搬入新家或新店开张的时候,会在门上挂几条明太鱼干,以求居家安康或事业顺利。这一习俗在中国延边地区也很常见,不仅朝鲜族,很多售卖明太鱼的汉族也会悬挂明太鱼,祈求保护,形成了一种跨越民族的文化。在韩国的重大传统节日时,韩国人通常会煮制明太鱼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