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月刊
香港月刊
《明报月刊》是中国香港《明报》姊妹刊物,为月刊,创建于1966年,创刊人是金庸
刊物历史
1966年,在香江之畔,金庸继《明报》之后,又创办了其姊妹刊物《明报月刊》(“明月”)。《明报月刊》自创办之日起就致力于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加之其一贯坚持恪守“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因而有关文化领域的各种声音,无论派系,都可以在“明月”上找到。创刊40余年来,《明报月刊》在海内外华人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刊物条件
与《明报》的都市报章性质不同,《明报月刊》创办伊始就被赋予了极强的学术性质,类似大陆的《读书》杂志,金庸更是希望这本后来被亲切地称为“明月”的刊物能成为海外华人沟通的桥梁。当时,香港的刊物对大陆上层建筑领域并不关心,《明报月刊》可算最早关心大陆文学学术文化思想的杂志。
在金庸看来,自己一生活在中国文化中,除其糟粕可以,但要破除中国文化则是万万不可的。为了这个理念,金庸甚至许以生死:“人总是要死的,为了中国文化而死,做个读书人,心安理得。”但是“明月”绝非一份有鲜明倾向的激进杂志,这也正是源于其“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首先,“明月”的着眼点还是在文化上,因此文化和学术领域的探讨是其主线;其次,从发刊之日,“明月”便明确,即使探讨政治,也决不做任何势力的传声筒。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副部长章文晋的夫人张颖曾经在外交部新闻司任副司长,据她回忆,当年在外交部是能够看到《明报月刊》的。“香港那边用一个纸盒寄过来,因为是寄往外交部的,因此海关没有扣下。”当时,张颖正负责文化、出版方面的工作,因此对“明月”比较关注。“这份杂志标榜其客观、不属于任何党派,在政治上也没有鲜明的立场。它刊发文章,但是并不表态,大陆也有人将不能出版的文章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它发表。”据张颖介绍,“明月”刊发一些言论之后,也并不抵触与之相对立的言论。
“明月”出自《明报》,但金庸却强调,二者实为相互独立的刊物,“明月”除了名称上与《明报》有关系,立场和内容必不受《明报》干预。而用《明报月刊》这个名字,也只是为了说明,《明报》愿意为一份不赚钱的学术刊物所亏累。然而,“明月”创刊伊始,虽未为《明报》盈利,但却将其声誉提高不少——后来《明报》从一个颇重武侠马经之类内容的市民报章转而为知识分子阶层所看重,“明月”可谓功不可没。
“明月”能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某些学术话题的长期探讨:“比如‘红学’、‘中医西医’,《明报月刊》探讨了几十年,至今仍在坚持,有时候可能是小一些的文章,但是这种探讨一直没有中断。”作为一本非专题类的刊物,能将这种传统持之以恒,编者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刊物特色
《明报月刊》是金庸于1966年创办的,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金庸为保存中华传统文化,因而创办了《明报月刊》,希望藉此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明报月刊》创办到今天已有56年历史,是海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化杂志,对推动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着不可取替的作用。创刊后,金庸自任总编。后胡菊人出任总编,长达十三年,将《明报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全球高级学术刊物。1991年,潘耀明开始接手主编《明报月刊》。
《明报月刊》则是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对大中华的大关怀,在所有的月刊里,是办得最好和最公正的。《明报月刊》作者名家如云。中国最初的伤痕文学陈若曦写的如《大青鱼》《尹县长》《耿尔在北京》等,都是70年代在《明报月刊》发表的。聂华苓《桑青与桃红》在台湾《联合报》连载,因政治原因被腰斩,也在《明报月刊》全文登载。此外,60年代后期,在内地的无名氏(卜乃夫)辗转托人把《金色的蛇夜──续编》带来香港,于1979年9月至1980年5月在《明报月刊》连载。
《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说:“台湾《联合报》曾连载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因为里面牵涉到台湾政治一些敏感问题,就被腰斩了。这个作品后来在香港《明报月刊》全文登载。”
外界评价
金庸曾撰文指出:“我们创办《明报月刊》,目的就是希望尽力保存中国文化。《明报月刊》的基本风格、基本使命,还是维持到现在,我觉得《明报月刊》在海外跟中国文化事业上,起了一定作用。《明报月刊》的作者几乎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真正可以说得上是‘群星灿烂’。”
白先勇认为,《明报月刊》“树立了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直到现在,她的优良传统都得以薪火相传,一直是世界华文读者的重要精神粮食”。
吴思远说:“《明报月刊》是一直亏本的,但还是在坚持,是现在香港唯一一份比较有学术性的刊物。”“《明报月刊》从第一期到现在我全部看过,一期都没拉过,因为真是有水平的,是知识分子办报。有人就说,你们香港有什么杂志拿得出来?我就说《明报月刊》可以。因为它不是发表政论,而是讲学术。所以我觉得查先生创办《明报月刊》非常有远见,而且是一个文人办报的风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3 15:55
目录
概述
刊物历史
刊物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