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青花瓷
明朝青花瓷
明代正德(公元1506—1521年,明武宗朱厚燳年号)朝前后共16年,青花瓷正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上乘成化弘治朝,下启嘉靖、万历朝,器物逐渐改变了前朝的精致、纤细、小巧的风格,更多生产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正德朝的青花瓷分为三个时期:正德早期青花与成化青花相仿,但数量不多;中期是正德青花的典型器;晚期因青料改用西域回青,发色浓艳,青花色泽和纹样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仿。
胎釉
正德青花的官窑器胎体细洁,但厚薄不均,大件器物比较厚重。釉色白中闪青灰,釉层肥润、细腻,釉面光亮,透明度强,釉中气泡较多,器物底面的釉呈亮青色,这是正德青花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民窑器胎体粗重,厚薄不均,接痕明显。碗类底心下塌,有乳钉,圈足有窑砂,露胎处有火石红斑。釉色两种,厚釉浑浊呈鸭蛋青色,有微小气泡;薄釉白中泛青,表面光润。
青料
正德朝的青花色料是采用产自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又叫无名子。色泽青中偏灰,不如宣德朝的浓翠,也不像成化朝的幽雅。虽不浓重,但发色很稳定,只有少部分发色深沉,有晕散带褐色铁锈斑,分水只有浓淡两色。正德晚期改用回青,发色浓艳,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仿。
造型
正德中期一改前朝盘碗为主的单调局面,除了继承前朝的盘、碗、罐、、壶外,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和大型器物,文房用具,供器大量生产。
瓶类有梅瓶、双兽耳瓶、双耳瓶出戟瓶长颈瓶葫芦瓶
罐类有多种器形,大小不一,只要有氏纽盖罐、套口盖罐、方罐、小口罐等。
花盆类有长方、六方、八方、菱花形等多种。
供器类有烛台、扁腹四方形香炉、花瓣形香炉、筒形炉、象耳炉、出戟花觚等多种。
文房用具有笔架、笔盒、四层式圆盒、圆筒式多层盒、砚台、水滴、花插、书桌插屏等。
盘类有撇口式、收口式,圈足都较高,足墙内敛明显,塌底。
壶类有军持背壶执壶、梨形壶。
碗类有鸡心碗、大碗、高足碗诸葛碗,最著名的是“宫碗”,其器型为口沿外撇,腹部深宽,这种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烧于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声誉。
另外正德官窑还有几种代表性的器形,有仰钟式碗、直口墩式及敞口丰腹的壶。
民窑器的石榴形小罐、八方罐为过去所少见。正德朝开始出现用纹饰复杂的青花碗作陪葬,也叫“圹碗”。正德后期开始烧造大器,花觚葫芦瓶、烛台、炉、罐、绣墩等渐多,文具类的笔山、盆、洗、渣斗奁盒花插也很新颖。
纹饰
正德青花开始大量绘制伊斯兰教和道教图案,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风气,波斯文内容大多是吉祥语句,有些则说明了器物的用途。人物故事的题材比成化、弘治朝更为广泛。具体纹样有穿花龙、飞翼龙、团龙、夔龙、双龙、五龙、云龙、团凤、穿花凤、凤穿牡丹、人物故事、松下高士、携琴访友、渊明爱菊、八仙过海、园林观画、仙人朝圣、真武大帝、西厢拜月、十六子婴戏、仕女、南极仙翁、花鸟、蟠螭、海马、犀牛望月、鱼蟹、莲荷鱼藻、松竹梅、月影梅、缠枝莲托八宝、缠枝灵芝、三果、海棠、枇杷、荔枝、石榴、樱桃、葡萄、芭蕉、宝相花、百合、莲蓬、蔓草、八宝、园景花卉、龟背锦、藏文、回纹等。
官窑器构图趋向繁密,与成化、弘治青花疏朗明快的风格大不相同,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没有笔触感。纹饰叶、花的脉线十分明显。
民窑器构图趋于疏朗,用笔较为工致,主要有龙纹、缠枝莲、折枝花卉,以鱼纹、奔马、长尾飞翼龙及海螺纹等为突出。乳虎、树石栏杆、松下读书老人、松下乐女等纹样都是正德朝才出现的。
款识
正德官窑款以“大明正德年制”两行六字和“正德年制”两行四字双圈楷书款为多见。四字款并非始于正德,但正德年使用的最多。“德”字和宣德款一样,缺少中间一画。
民窑器有“大明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正德年造”年号款,其中多见四字款。另外还有写年月款的,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明正德青花回纹砚,底部就书有“大明正德十年(1515年)十月方孟置用”款,此外也有书“正德丁卯(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吉日钦”款的青花字筒炉和“大明正德秋月吉日造”款的青花弦纹碗等。另外还有“福”字款,双栏方胜花押款等,并出现“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款。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01 19:35
目录
概述
胎釉
青料
造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