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
明清皇家陵寝是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六省市,明清皇家陵寝最早(明皇陵)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整个明清皇家陵寝总面积达到约264.24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明朝
从建筑形制上看,明清皇家陵寝的首陵明皇陵坐南朝北,与明中都城相望。其平面形制与中都城一致,采用了三套宫城的设计,为“仿唐宋之制”。明祖陵既沿袭唐宋规制,又有遵循明孝陵规制的内容。它无上、下宫,但有明显的中轴线;建土城、砖城、皇城三重,城墙四面辟门,但无方城明楼建筑属于明皇陵和明孝陵之间的过渡阶段。而明孝陵则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同时,明孝陵与明东陵共用主神道,首开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之后的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
从石刻数量上看,明祖陵21对,明皇陵28对,明孝陵17对,明十三陵和明显陵皆18对。从种类看,明祖陵有麒麟、狮子、马、马官、拉马侍、文臣、武将、内侍及望柱,明皇陵比明祖陵多设置羊、虎,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比明祖陵多设象、骆驼、角端(或称獬豸),少设马官、拉马侍、内侍。明代陵寝石刻是在沿袭唐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石刻的数量、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明代对于陵前石刻群的组合作了调整,除去宋代使用的石羊、石虎,增加了前代曾经使用的较大动物和神兽。明孝陵石兽6种,取消了控马者。明长陵沿用孝陵石刻群的组合,只是增加勋臣一对。从石刻组合不难看出明皇陵与宋制相近,而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已作了调整,明祖陵则具有过渡阶段的陵寝建筑形制,而明长陵之后的明代帝陵都沿用明长陵的定制。
清朝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建陵建筑形制,但是清代的陵寝制度更加完善。清朝时期皇帝和皇后是分别建陵,不同于明代的帝后合葬。在清代帝陵中除清永陵外,都有皇后陵和妃园寝建于帝陵左右,形成陪护之势。因此清代的每一朝帝陵,后陵和妃园寝建在一个独立的区域内,这形成了清陵与明陵一个重要的区别。另外,清朝帝陵建筑风格在装修上也更加细密,堆砌繁缛,色彩也更为鲜丽,少了明代帝陵质朴的气质。
在石刻石像生方面,在明十三陵中,除首陵长陵外,其它陵都未设有石像生。而在清东、西二陵中,清东陵的五座帝陵,只有首陵清孝陵设置了十八对石像生,其他陵均为五对。而清西陵的四座帝陵中,清泰陵和清昌陵设有五对石像生,其余陵并未设置石像生。
主要建筑
明代帝陵
清代帝陵
【主词条: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清西陵、清东京陵
相关人物
机构设置
文物价值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工重典来对待。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明清帝陵则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种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明清皇家陵寝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
文物保护
旅游信息
参考资料
明清皇家陵寝.学习强国.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www.71.cn/2014/0217/750091.shtml.
崇陵.故宫博物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3 21: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