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草》是当代作家
凌力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980-1981年首次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1864年春天,西北太平军为解天京之急,会合捻军,星夜兼程东下。不久,天京陷落。在湖北寨阳,太平军与捻军合军整编。在鲁、豫、苏三省转了三、四千里,把清军拖得人疲马乏,狼狈不堪,最后在山东曹州府一举歼敌,活捉并击毙僧格林沁。朝廷闻报,惊恐万分。诏令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急赴山东督师平捻。1866年10月,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东捻军由赖文光
率领,在湖北永隆河大战中,东捻军痛杀淮军刘铭传部。湘军忽从背后攻来。鏖战多时,捻军损失惨重、抢渡永隆河,大败而退。数月后,东捻军再下旧口扑渡汉水,但因内奸通敌失去战机。被李鸿章围困在胶菜河、运河、黄河、六塘河之间方圆不足七百里的圈子里。不久,在赣榆战斗中,鲁王任化邦被叛贼冷枪击中,在沙场上壮烈牺牲。寿光大战后,遵王赖文光率领部南下江苏,于1866年1月,身负重伤被俘,在扬州英勇就义。东捻全军覆没。西捻军入陕后,在十里坡大战中击败湘军刘蓉部。但联回计划因遭黑山派回民军的破坏,未能实现,并被左宗棠围困在渭北山区。张宗禹率部突围至陕北,闻东捻被围,星驰救援,飞渡黄河,抵达直隶。然实为“围魏救赵”,迅即转至山东,寻找东捻,避敌就粮。1868年8月,山东茌平大战,梁王张朱再率十八骑死战至徒骇河边后不知其所终,西捻全军覆没。
创作背景
十年内乱期间,《星星草》的作者凌力通过广泛调查,力图借助于捻军苦斗的历史,来抒发其优愤的情怀,歌颂已经长眠于地下和仍在人间坚持战斗的人民英雄们。她先后阅读了几千万字的资料,做了大量的摘记卡片;又沿捻军战斗的足迹认真考察,行程近两万里。历经十二个寒暑,前后七次大修改,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星星草》。
《星星草》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取材于太平天国失败后革命低潮时期捻军的抗清斗争这段史实。捻军起义是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失败后,赖文光领导的后期捻军重举“复国”义旗,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一毙僧格林沁,二败曾国藩,三挫李鸿章,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但是,捻军最终失败了。该作品真实地反映了1864年至1868年,捻军从失败走向胜利,又从胜利复归于失败的艰苦曲折的斗争历程。
人物介绍
赖文光
赖文光的历史原型是个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个自金田起义就参加革命的太平军老战士,曾转战南北,屡建功勋。天京陷落和天王洪秀全逝世后,他在数万捻军将士的“请予带领,以期报效”的重托下,毅然挑起了捻军的重任。他汲取了太平军和捻军的经验教训,整编了捻军,使捻军很快从险境中孤军崛起,几度取胜。1868年他伤重被俘于扬州,就义前留下了一份“自述”,表现了他一生尽忠革命、凛然倔强、慷慨从容的气节和性格特征。
张宗禹
张宗禹是捻军的一位卓越将领,百姓热情颂扬其“能勇能谋数梁王”,他沉静好谋、婉如寡言、俨若静女、处事果敢、遇敌英发。他大智大勇、屡建战功、不畏艰险、坚韧不拔,敌人畏称为“小阎王”,李鸿章把他比作刘邦。西捻失败以后,他带了十八位战士冲出重围,“穿秫凫水,不知所终”,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曾国藩
曾国藩是被满清赋予军政大权并封侯爵的第一个汉人,也是个把太平天国革命送进血泊中的刽子手。他一方面对捻军刻骨仇恨、立志扫平捻乱,另一方面借僧亲王对湘淮军的憎恶拥兵自守、对平捻战争作壁上观;一方面板起面孔,一本正经甚至十分诚恳地告诫陈国瑞“念念不忘百姓”,另一方面杀人如麻,屠城成性,“慨然”地庇护怂恿盛军血洗唐庄是“应杀之人,杀之无碍”;一方面与李鸿章有不寻常的师弟厚情,口口声声称李为“小荃”,另一方面一旦大权在握,就迫不及待地把李的嫡系部队推往虎口。凡此种种,是对其刽子手兼道学大师反动面目以及“伪”、“权变”思想性格所作的描绘和鞭打。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星星草》作为一部正面描写太平天国的分支捻军与清廷的抗争,免不了受当时还未绝迹的“阶级斗争”观念的影响,但作品表现出了成熟的历史观。该小说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表现出捻军领导人存在胜利时骄躁轻敌、急于求成,失败时只讲团结、迁就错误意见的问题。捻军内部也出现过叛徒为敌内应,谋害农民革命将领的事件,但是,导致捻军最终失败的却不仅仅是这些现象,而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住,这也充分表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导致捻军失败的主观因素。作品对这些情景的描写,没有回避捻军失败的悲剧结局,而秉笔直书,描绘了捻军在斗争中失败的情景,捻军将士们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场面,并以大量篇幅从社会、历史、阶级等各个方面,深刻的揭示了捻军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和历史规律性,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同时,清王朝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残酷镇压农民起义,是农民革命一时受挫的重要原因。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奴颜卑膝和卖国贼的反动面目。他们无耻地乞求“洋人做保”得来“三项援助”:军火、粮饷、海上巡查。捻军就是这样在国内外反动势方的联合进攻下,悲壮地失败了。作品中的这些描写,揭露了历史的真实,加深了读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
艺术特色
《星星草》塑造了众多射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有百余个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其中用墨最多、写得最好的,则是捻军英雄和反动将领两大类人物。赖文光、张宗禹、低化邦三位捻军领导人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既写出了这些英雄的共性,又突出了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然而就艺术形象而言,《星星草》的反面人物要比正面人物更为生动些,尤以曾国藩为最。作家本着尊重史实,“不妄加排贬”的原则,努力使作品中的曾国藩与历史原型“神形兼似”。对曾国藩的外形没有脸谱化,而是写了他“体态修硕而魁梧”、“气字凝重”、“须髯甚伟”。对曾的思想性格,作家则紧紧抓住“伪”和“权变”两点,将这个刽子手兼道学大师的两面派嘴脸暴露无遗。作者继承古典历史小说“七实三虚”的传统,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即便是虚构,也以史实为依据,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这是《星星草》在创作上的一个鲜明的特色。而在作品中倾注了作者鲜明强烈的感情,对敌人恨、对英雄爱。鲁王牺牲、沂山古刹三百名捻军战士举火自焚等情节,慷慨悲壮,催人泪下,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是《星星草》这部在逆境中写成的“发愤之作”的另一个鲜明特色。
《星星草》在结构采取多线布局,复式发展。以捻、清双方斗争为主线,以捻军内部矛盾和清军内部冲突为副线,并以青年书生李如秀、名妓郑玉莺、江洋大盗卢腾海的命运和遭遇为辅助线。通过这样三条线的结构,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故事情节,增强小说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作品影响
《星星草》的创作彻底改变了凌力的生活道路。1978年,史学界的学者
戴逸在审阅了凌力的《星星草》书稿后,从史学的角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将凌力调入清史研究所工作。从此,凌力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道路。充裕的创作时间,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的生活环境,使凌力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高涨的时期。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凌力(1942年2月—2018年7月),本名曾黎力,汉族,1942年出生于延安,籍贯江西。1965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7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开始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篇小说散文集《幼年》、散文集《蒹葭苍苍》等。长篇历史小说《
少年天子》获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暮鼓晨钟》获1995年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北京市庆祝国庆45周年征文佳作奖;长篇历史小说《
梦断关河》获第二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首届
老舍文学奖和
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