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镇,隶属于
四川省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地处
汶川县南部,东靠
都江堰市,南连
漩口镇,西南邻
三江镇,西接
耿达镇,幅员面积397.74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原映秀镇
1984年9月,映秀乡改镇。
原银杏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设银杏乡,属汶川县第一区。
1949年,属绵虒区。
1958年,乡改银杏公社。
1962年,属映秀区。
1982年3月,公社改银杏乡。
撤并后
2019年12月,撤销银杏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映秀镇管辖。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原映秀镇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秀坪、中滩堡、枫香树、黄家、黄家院、老街、渔子溪、张家坪;原银杏乡辖5个行政村:东界脑、兴文坪、一碗水、沙坪关、桃关。
截至2021年10月31日,映秀镇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秀坪社区、中滩堡村、渔子溪村、黄家院村、东界脑村、一碗水村、桃关村,镇人民政府驻政务中心街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映秀镇地处
汶川县南部,东靠
都江堰市,南连
漩口镇,西南邻
三江镇,西接
耿达镇,幅员面积397.7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映秀镇平均海拔900米。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原映秀镇户籍人口为5311人;原银杏乡户籍人口为2630人。
根据汶川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映秀镇常住人口为6439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7.7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增加1669人。
截至2021年5月,映秀镇总户数3081户9029人,其中农户数1999户5829人,居民主要以藏、羌、回、汉为主。
经济
综述
2019年,原映秀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
2019年,原银杏乡有工业企业8个,其中规模以上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个。
农业
原映秀镇
粮食作物以
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48吨,其中玉米273吨,洋芋41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455亩,产量607吨。原映秀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982头,家禽饲养量2万羽。
2011年,原银杏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021.9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原映秀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49人,专任教师15人;小学1所,在校生167人,专任教师32人,小学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068人,专任教师83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末,原银杏乡有小学1所,在校生222人,其中民族寄宿制在校生188人,教职工28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原映秀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个;图书室5个,藏书6万余册。2011年末,安装光纤电视用户1300户。2011年末,学校体育场2个。90%的村(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0‰。
2011年末,原银杏乡有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5个,各类图书室5个。2011年末,银杏乡有广播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761户,入户率100%。2011年末,原银杏乡有学校体育场1个。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4%。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原映秀镇有
医疗卫生机构1个;病床30张。专业卫生人员36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13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7552人次。
2011年末,原银杏乡有乡
卫生院1个,村标准化卫生室5个。
社会保障
2011年,原映秀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31户,人数1754人,支出391.2万元;城市医疗救助30人次,支出9.1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96户,人数6258人,支出503.1万元,月人均67元;供养农村五保支出5.1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
合作医疗627人次,支出1.3万元。年末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505人。
2011年,原银杏乡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户,人数3人,月人均67元;城市医疗救助2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310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41户,人数1804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原映秀镇有邮政局1个,代办所2个,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28.38万份。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3个;固定电话用户1180户,移动电话用户1370户,宽带接入用户1188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原映秀镇有镇区绿化面积15公顷。
交通
历史文化
映秀镇因山清水秀而得名。
荣誉称号
2020年3月,映秀镇被命名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镇。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映秀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2023年9月,入选第三批天府旅游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