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圣佑庙,蒙语称为“博格达夏格松”,藏语称之为“吉金玲”,都是取意“神灵永佑”之意,蒙古人又称之为“喇嘛昭”(即喇嘛居住的寺庙),位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县城西北侧,距离市中心约2千米,占地面积1.19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一说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历史沿革
昭苏圣佑庙最初建在察汗乌逊乡,后经多次迁址。
清光绪十年(1884年)从北京请来著名建筑师李照福等80余名技师在今址兴建,历时四年竣工,耗银十万两。[一说清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持续四年,主要是征集建筑材料,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式动工开始建,完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建筑布局
昭苏圣佑庙坐北向南,背山靠水、居高临下,占地1.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殿堂8座。布局上仍采用主殿座北面南,成串分布,即:照壁、山门、大殿、置佛像点、后殿一线,两侧有配殿和六角形平面的双层檐楼亭,檐楼各角均翘起,作腾飞状。东面角楼上挂有一口大钟,西面角楼上放有一面大鼓,所以称为钟鼓楼;东西配殿为喇嘛休息的禅房。
建筑特点
昭苏圣佑庙整个建筑具备了汉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相融合的特色。
主要建筑
照壁是具有挡风遮蔽视线作用的一面独立墙壁,按照习俗照壁应从左边进,右边出。早期建造的照壁长12米,宽2米,高8米,现照壁为复建。
法舞殿是僧人们跳法舞及存放法舞服的地方,在藏传佛教举行盛大法会时,时常还伴以法舞的表演。
闭关殿是僧人修行闭关的地方,也是观音八斋戒法会时,僧人受观音戒的地方。
闭关殿后方两侧配有东西配殿和六角形平面的双层檐楼亭,檐楼皆为上下两层,重檐屋顶,平面呈正六角形,砖木结构,各角向上翘起,作腾飞状,东面的角楼上有一口大钟,西面的角楼上有一面大鼓,这两座楼称之为“钟鼓楼”。中国古代有“钟晨暮鼓”的说法,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每个时辰相当于今日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
“东西配殿”为度母殿和黄财神殿。
东配殿面阔三间,前带廊,砖木结构,硬山顶;平面矩形,抬梁式构架,五架梁对前单部梁。度母全称“二十一绿度母”,又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据说绿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二十一度母之首,被视为慈悲与绝美的化身。
西配殿又称之为“黄财神殿”,黄财神,藏名藏拉色波,是密教之护法神祈,诸财神之首,黄财神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五色财神分别是:白财神、黄财神、红财神、绿财神、黑财神。因其身相黄色,故称为黄财神。
大殿是寺院的主要建筑,壮阔雄伟,为七开间的正方形建筑,共分为两层。一楼现在供奉着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和成吉思汗的画像,柜橱里供奉着历代喇嘛圆寂后留下的遗物,墙上悬挂着从布达拉宫请来的佛像、佛脚像,供人们参拜。
大殿内部以两根中柱为核心,从内到外形成了一圈金柱、一圈外墙、再一圈廊柱的三个“回”字布局,与藏传佛教“曼荼罗”所表达的“围绕中心,逐层环绕,向外发展”的空间格局契合。大雄宝殿采用了“花板代栱”的檐下做法,就是将正常斗栱的斗、升取消,栱、昂以雕花木板取代。
大殿门口有两排“转经筒”,又称“玛尼”经筒,“玛尼”中文意为六字真言。整个建筑分为两层,第一层供奉着“未来佛”“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及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还挂有不少来自西藏和青海的唐卡。据说,其中有一幅还印着释迦牟尼的脚印。
后殿是寺院最后的殿宇,又称为“护法殿”,用于供奉“护法神”,安置在中轴线的最后。
文物遗存
昭苏圣佑庙内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唐卡、法器、文献等,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医药文化研究,蒙医药分支、藏医药分支,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等。
六棵松树位于东西配殿北侧,左边的三棵是当时为祈愿三位大德高僧长命百岁而种的,右边三棵是为了当地百姓而种的,这也是在建庙时栽种的。据传这些参天古树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89年)从乌孙山南麓原始森林中挑选树干通直、树形优美、生长健壮的云杉幼树移植在庙内的,至今树龄已有百余年。
历史文化
相关传说
据当地人传说,在20世纪40~50年代,昭苏圣佑庙内的金银珠宝曾经用40多峰骆驼运出,沿着西南朝阿合牙孜沟方向进沟,不知去向。一个月后,这40多峰骆驼卸掉财宝,从萨尔阔布方向空空而出。
与昭苏县名关系
昭苏,取“喇嘛昭”的“昭”字和“六苏门”的“苏”字而得名。在汉语中,“昭”有光明的含意,“苏”即万物复苏萌发,昭苏又可视含“昭然复苏”和“重获生机”之意。蒙古语称“蒙古勒库热”,意为“蒙古族庙宇所在地”。
保护措施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昭苏圣佑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县城西北侧洪纳海河畔,海拔1895.4米,距离市中心约2千米。
交通信息
驾车:从昭苏县人民政府出发,途径解放街、G219,大约2.1千米车程,需要5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