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庙
河南省郑州市的庙宇
晋王庙,又称仆射庙、李卫公庙、灵显王庙,是河南省郑州市的庙宇。始建于唐代。
史料记载
朱弁曲洧旧闻》:“郑州东仆射陂,盖后魏孝文迁洛时赐仆射李冲之陂也。后人立祠,远近皆呼为仆射庙。章圣皇帝西祀过之,遣官致祭,有祭文刻石在焉。近世遂传为李卫公仆射庙,土人得卫公行册以藏庙中。而崇宁以来,赐庙额亦以为卫公不疑,而士大夫莫有是正之者。”
明《郑州志》载:“李卫公庙,在郑东门外二里许,宋建隆(960-962)间建”,“唐天成间,册赠太保,暨晋天福中,施以王封”。
建筑历史
晋王庙始建于唐代,又称仆射庙、李卫公庙、灵显王庙。
五代时期的翰林学士王仁裕根据公元935年所见,在《玉堂闲话》卷三中记录:“乙未岁,契丹拒于河朔,晋师拒于澶渊。天下骚然,疲于战伐……路过郑州,见州民及军营妇女填咽于道路,皆执错彩小旗子,插于陂中……皆曰郑人比家梦李卫公云……”
说的是,战乱时期,李靖托梦给郑州军民,说他已经率部队准备御寇,但缺少旌旗,请在仆射陂献旌旗以助杀敌,郑州军民照办,后唐果然打败了入侵的契丹人。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拜谒晋王庙,派遣官吏修缮庙宇,并规定每年春秋两次祭祀。
为北宋统一作出突出贡献的名将呼延赞,因为母亲姓李,就“拜郑州灵显王像为舅,自称甥以祭”,对抗御突厥、巩固大唐江山的李靖顶礼膜拜。
公元1011年,宋真宗赵恒路过郑州,拜谒晋王庙,对屡建战功的李靖大加赞扬,著文纪念,在庙内竖起了《灵显王庙之赞》御制碑(碑高2.6米,宽1米,厚0.3米),文前有“御制御书并篆”,碑文称赞李靖“存功于国,惠浃于民”。
宋神宗时期,远道而来的日本高僧成寻,在灵显王庙中“八百八文买纸幡一百连,香一裹,供奉烧香”。
北宋末年,宋军在仆射陂周围大败金军,取得宋金交战以来少有的胜利,郑州人将这次战役的指挥者——宇文虚中、马忠两位官员的画像放入庙中参拜。
晋王庙经历过后世的多次修葺和扩建,名气越来越大,居住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了晋王庙村。
公元1190年,郑州郭知州动员当地绅民重修晋王庙,使之殿阁辉煌,雕梁画栋,市民多聚于此。明清直至民国中期,晋王庙一直是郑州市的主要庙宇之一,得到多次修葺和保护。
1944年日军攻占郑州后,晋王庙惨遭火焚,建筑尽毁,仅留下宋真宗御制碑和金代《郑州重修唐忠臣李卫公庙记》碑。
金代碑是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立(碑高2米,宽1米,厚0.2米),碑文完整,字迹清晰。碑正面刻有细致的图案,碑额文为“有唐忠臣李卫公庙碑”九个大字。
庙宇虽然被毁,但是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四的庙会民俗仍存,始终是当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盛事。
一庙二主
据宋代官方档案记载,郑州灵显王庙始建于唐代末年,位于仆射陂。仆射陂原是北魏孝文帝赏赐给尚书仆射李冲的封地。陂地内的庙宇,按理说供奉的当为李冲。
唐代末期,全国各地大多建有供奉初唐功臣李靖的庙宇,李冲封地内的这座庙,也被后人误认为是纪念李靖。
遗址现状
原晋王庙遗址,1964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城市改造,目前仅存少量文物,即四通石碑和庙殿柱基石12块。其中二通碑已“半截入土”,地面上半截,均有后人刀凿的孔洞。
另有(金)明昌二年《郑州重修唐忠臣李卫公庙记》及宋真宗《灵显王庙之赞》碑,两块碑于1964年被郑州市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灵显王庙赞碑”。另有拴马石等遗存遗迹。
原有的12块1米见方的殿柱基石,也只有见到4块,且都半埋在修建的未来大道旁边的泥土之中,东倒西歪地躺着。但农历每年4月24日的庙会,已延续数百年,如今庙会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简单的民俗。
重建设想
2015年负责晋王庙村改造的河南中博股份有限公司方面提出,董事长徐国强先生提议将修复晋王庙古遗址,还原唐代文化民俗古街生活区,建成郑州名副其实的“武庙”,与现有的“城隍庙”“文庙”遥相呼应,彰显中华文明“文武兼备”的历史传统文化。
同时,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庙会组织起来,在古色古韵的建筑内,汇集民间艺人、特色小吃、手工艺品,让晋王庙庙会成为郑州市的新名片。
目前,晋王庙的修复方案已经通过论证,晋王庙原址的可用地面积为30亩,这一遗址和附近占地192亩的中原国际博览中心如果能够连为一体,扩建成为仿古建筑群,将会形成郑州市独特的区域性文化氛围聚集地,使郑州更具有文化竞争优势。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8 16:51
目录
概述
史料记载
建筑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