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
浙江省象山县、海南省儋州市传统技艺
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浙江省象山县、海南省儋州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象山县
象山海盐晒制历史悠久,传统的制盐工艺随科技进步不断发展演变。据史载,早在唐神龙二年(706年)之前,象山先民就已经开始用土法零星制盐,即直接用海水煎煮成盐,古人形象地称之为“熬波”。自宋至清代,历代制盐因袭旧法,主要采用刮泥淋卤、晒灰制卤二法,再把制成的卤水用灶煮煎成盐。至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从舟山定岱盐场引入板晒制盐(结晶)代替煎灶,清末又引入缸坦晒制,此法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成为盐业生产工艺上的一大变革。至民国时,煎灶逐步废除。1958年后,一度引进“流、枝、滩”制盐法,因成本高、效益差而停用。后改平滩晒盐,为制盐技艺的重大进步,但仍保留了海盐晒制的传统手工技艺。
儋州市
海南省儋州市洋埔半岛盐田方圆750多亩,是儋州市当地重要的海盐产区,共有大小晒盐石槽7300多个,其中有些石槽到21世纪初已存在了1000多年。洋埔盐田使用的海盐晒制技艺属板晒法,距21世纪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洋浦盐田是中国国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盐场,这里一直沿用的海盐晒制技艺是中国制盐工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
工艺特征
象山县
象山县传统的海盐晒制技艺是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具有传统技艺特征。晒盐的工艺流程虽仅十余道,但是每道工序繁复,技术要求较高,每一道工序拿捏的准确与否均会影响原盐的质量和产量。此外,对制盐时的季节、潮汐、悬沙、日光和风力等自然因素也要精准把握,非富有经验者不能胜任。
儋州市
儋州市的海盐晒制技艺保持了古老、传统、原始、独特等特征。其制盐工序从“煮海为盐”演变为“晒海成盐”的成熟工序,产出的盐巴是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成卤水后,浇洒在玄武岩石槽上晒干而成。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是盐田村的晒季,盐工凌晨四五点即要赶到盐田,耙泥翻晒,过滤卤水,再放入火山石石槽中曝晒,下午即可收盐。
工艺流程
象山县
象山县传统的海盐晒制技艺流程共有10余道,以晒灰制卤、煎灶和坦晒为例,其核心工序主要有开辟滩场、制灰土、制卤、结晶等。
(1)开辟滩场。在近海筑塘御潮,建水闸,纳潮排淡;开沟筑塍为界,成方块滩场,环场沟渠贮海水(同时挖若干潭贮潮)。
(2)制灰土。先用削刀削松滩场泥,以碌扒碌碎泥块,再用竹竿揽泥成细,形如灰状。挑潭中海水,用木瓢洒泼匀透,使泥(灰)吸收水中盐分,日中再泼再晒至日落,以削刀将泥(灰)集聚,用木板夹成长堤状,以防夜雨。次日天晴,仍翻扒推平,以碌扒扒松,方法如前。一般盛夏二至三日,秋冬四日,泥(灰)中已饱含盐分。
(3)制卤。在滩场中心便利位置筑土圈如柜,长8尺、阔6尺、高2尺、深3尺,称灰溜。在溜旁开一深井,深8尺(或用缸以承溜),溜底用短木数段平铺,木上再铺细竹数十根,覆以柴灰,然后填所晒场泥(灰)入溜中,用足踏实,再以稻草覆灰,挑潭中海水泼草灰上,使缓缓渗入井中,即成咸卤(鲜卤),可上灶煎盐。测卤咸度用石莲沉浮而定。取石莲10枚置入卤中,浮三、四莲为浓卤(盐度高),五莲者卤最浓,莲沉于底,则盐度已少,不能煎盐。后改为用柴灰平铺盐田,引海水入盐田,吸取其咸分。灰晒干后扫成堆,如是重复两天,灰中饱含咸分。再挑灰至漏碗,灌海水至漏底,即成鲜卤。
(4)结晶。一是煎法:设泥灶,用铁盘或篾盘、铁锅置其上,注卤水入内加热,将皂角末和米糠搅沸卤中,即刻成盐。二是晒法:择盐田适中地段,围成方格,格内以土压实,铺上碎缸片,中分数格,将鲜卤注入坦格中,利用日光与风力使其结晶成盐。
儋州市
儋州市的海盐晒制技艺要经过蓄海水、晒盐泥、收沙、过滤、晒盐、收盐等几道工序。
(1)蓄海水。每月大潮时海水会淹过海边的盐泥,盐泥有汲取海水中盐分的功效。此处所指盐田是距离海岸约400~500米的海岸滩涂地带。这一区域的土壤含沙量低,利于储存海水。盐工们在海岸至盐田滩涂地带开挖出引水沟渠,待夜晚海水涨潮时,会沿着这些沟渠流向盐田,并被盐田内的泥土充分吸附而富集。各家盐田利用废弃的盐槽或加工盐槽的边角料垒砌出边界,部分界标也被修筑成输送海水的渠道。
(2)晒盐泥(晒沙)。白天退潮后,盐工们使用木质短把如同松土耙田一般将盐田内的泥土翻起,在阳光下暴晒,待水分蒸发、泥土半干时,海水中的盐分便留在了泥土中。这一道工序将延续2~3天,使盐田内泥土的含盐量达到饱和。
(3)收沙。每块盐田由晒泥池和过滤池两大部分组成。盐泥暴晒以后,将晒好的盐泥运到过滤池,还要将进至盐泥池的盐泥踩实。
(4)过滤(冲洗盐泥、过滤获取卤水)。每座过滤池内都有一个用火山岩砌就的方形(或长方形)蓄卤池(盐池)。所谓蓄卤池也就是在盐田上开挖的一个宽2米、长3米、深1米的水池,下面垫着竹片(半年换一次)和茅草(2个月换一次),起到过滤作用。盐泥倒入盐池,然后搅拌人跳进盐池,用脚密密实实地踩踏,再浇满海水,盐池底部是由席子铺成的过滤器,在泥上再浇入海水过滤,过滤出来的水从盐池流入另一侧的池里就是卤水了。
盐工通常选用海边生长的一种叫做黄鱼茨的灌木枝叶检测卤水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当黄鱼茨树枝漂浮在卤水之上,表明卤水已达到足够浓度,可以晒盐了,否则还要太阳反复暴晒才行。这一方法与中国北方地区使用莲子判断卤水浓度的方法相同。
(5)晒盐、收盐。盐工将已达到足够浓度的卤水用木桶运送并浇灌在火山岩制成的盐槽盆内,利用烈日进行暴晒。晒盐一般从上午10~11时开始,晒制到下午5~6时即可收盐。用半弯的铁片把显现结晶、稍呈白花、液晶态的盐晶刮集起来,并用小竹斗把每槽的盐巴收集起来后倒入大竹筐中,挑至家中,置于里屋阴凉干燥的地方即可。这种制盐的产量不高,一个大型火山石制盐槽每次出盐量不超过1千克。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象山县
象山县海盐晒制技艺是象山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则例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此所产生的和晒盐相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也渐渐溶于盐民的生活之中,并形成了象山县的盐文化。例如,当地民众在结婚、建房、祗福等仪式中都把盐作为吉祥物;熬盐菩萨、盐祖宗等民间传说,仍在当地流传;大量的地名,如盐厂、盐仓前、盐场、烧盐湾等,均与制盐习俗相关。
儋州市
儋州市的洋浦盐田作为海南省最重要的古遗址之一,千年古老传统晒盐技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由于盐田村晒出的盐品质高,卖价高,能保证家庭生计,因此改革开放前当地村里的男丁较少到村外打工。虽然盐田的盐直接的经济价值已经不高,但它具有较高的旅游产业价值。
传承状况
象山县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象山县的盐农大多转行,村民将盐田改作海鲜养殖场,盐场规模缩小了,海盐晒制技艺将失传。对此,县文化部门开展抢救性保护,部分老盐民仍坚持从事这项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儋州市
从洋浦被规划成保税港区后,吸引了村里大批年轻人。此后当地盐田村制盐,技艺传承人大部分是35岁至55岁之间的中年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较少接受家族传习晒盐技艺,就算有这种技艺,也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一度使得传统的海盐晒制技艺面临后继乏人。
传承人物
史奇刚,男,1959年6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史奇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物,浙江省象山县申报,传承项目: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
谭政,男,汉族。2018年,谭政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物,海南省儋州市申报,传承项目: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
保护措施
儋州市制定了《洋浦盐田传统日晒制盐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并计划将把千年古盐田和晒盐技艺列入工业旅游的重要项目。
儋州市文化馆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会开办两到三次海盐晒制技艺培训班,向传承对象、中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展示海盐晒制流程,普及海盐知识。
2008年,象山县建成以盐为主题的综合传习中心,作为宣传、保护、传承非遗的平台。
2009年,儋州市洋浦盐田被列为海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定和公布了盐田及沿承其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盐民居住村落分布和保护范围图,规划了保护范围建设。
2009年11月,象山县并拍摄制作了《海盐晒制技艺》视频资料,陈列与晒盐相关的实物、图片等,并开展相关传承、体验活动。
2012年,儋州市动工建设儋州古盐田遗址公园。
2014年,象山县出版《象山海盐晒制技艺》。
2015年11月,民间投资建设的象山盐文化展示体验馆开始动工,建成后的展示馆整体以盐罐为设计原型,不仅保留了原有的6亩盐田,同时还设置了晒盐技艺体验区域,让参观者能够直观了解晒盐技艺各项工序流程。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宁波信丰泰盐业科技有限公司、儋州市文化馆获得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宁波信丰泰盐业科技有限公司、儋州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09年9月,在浙江省文化厅组织的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由新桥盐场晒制的精品海盐和古法制盐村落杉木洋村烧制的“贡盐”产品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文化厅(今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的赞赏。
2009年11月,象山县大徐镇杉木洋村成功举办了县首届盐文化节。
2016年3月9日,由儋州市文化馆组织的2016年国家级海盐晒制技艺传承活动在洋浦千年古盐田展开,当天36名海盐晒制技艺传承人员以及前来旅游的游客现场学习海盐晒制技艺。
荣誉表彰
2009年9月,在浙江省文化厅组织的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晒盐技艺(海盐晒制技艺)项目获得博览会铜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2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