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长度
物理学术语
普朗克长度等于普朗克时间乘以光速,其值约为10-33cm。
简介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脱离了经典物理观念的束缚,推导出了黑体辐射经验公式,即在假定物质辐射的能量不连续的情况下,它的能量只能是某一个最小能量的整数倍。这一理论的得出,开辟了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量子学。根据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学理论,科学家们得出了物理学上最小的距离单位普朗克长度。它由引力常数、光速和普朗克常数的相对数值决定,是物理学意义上最小的距离单位,在这一距离单位下,重力和时空不复存在,量子效应占据支配地位。
它有意义的最小可测长度。普朗克长度由引力常数、光速和普朗克常数的相对数值决定,它大致等于1.6x10-35米,即1.6x10-33厘米,是一个质子直径的1022分之一。
历史
这项单位首先由马克斯·普朗克所开发,他希望建构出一套测量系统是依照这些自然单位来施行的。其中的基础是建在普朗克质量上。虽然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在提出这些单位的当时尚未出现,随后得知:在普朗克长度的距离范围,重力预期开始会展现量子效应,进而要求一套量子引力理论来预测所会发生的物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