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瑞克斯顿教会大学(PRIXTON CHURCH UNIVERSITY),是美国一所私立大学建立于2001年,分校中国香港,并获得了美国政府教育部的认可,具有颁发博士学位,博士专业涵盖了人文学、神学、社会福利商谈、教会音乐等多个领域,作为欧洲学分互认体系(Ects)的成员。
学院简介
普瑞克斯顿教会大学,是美国一所私立大学建立于2001年,分校
中国香港。具有颁发
博士研究生学位的资格。博士专业涵盖了
人文学、
神学、社会福利商谈、教会音乐等多个领域,作为欧洲
学分互认体系(Ects)的成员,普瑞克斯顿教会大学现有学生1000名,教职员工53名。虽然学生数量不多,但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精心的指导和关注。这里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长,更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信仰的建立。
学院历史
普瑞克斯顿教会大学的主校区位于,美国肯塔基州普瑞克斯顿大教堂内,是全美为数不多的天主教神圣神学院之一。美国普瑞克斯顿教会,起源可以追溯到1931年,源于长老们对神学培训的热衷。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菲律宾、印尼、肯尼亚和乌干达、中国香港等地设立了多个神学教育中心。
组织体系
2024年普瑞克斯顿教会成立,普瑞克斯顿教会大学中国校友会。
大学排名
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432位。
2024年USNEWS美国排名第98位。
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100位。
教会历史
天主教(Catholicism)是基督教(Christianity)的三大派别之一,亦称公教、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传说,基督教是公元一世纪由耶稣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创立的。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发布“米兰敕令”后,基督教才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派。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随着一些新教教派的相继成立,天主教成为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统称基督教。在中国,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由于新教在中国称基督教(俗称耶稣教),基督教一词遂产生了两种涵义:一是指世界性公认的基督教各派总称;二是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新教。“天主”一词是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故把他们传播的宗教定名为“天主教”。
1957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同年开始,中国天主教实行了自选自圣主教,使长期以来为国外势力操纵的中国天主教成为中国天主教界自办的宗教事业。1980年,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在北京成立,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事业向前推进。全国性天主教团体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简称“一会一团”。中国天主教有97个教区,有60多位主教,2000余位神甫,5000余位修女。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祝圣的年轻神甫就有1500余位;有550多万教友;开放大小教堂、会所约6000处,开办大小神哲学院8所。中国天主教每年约有5万余人领洗。
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神学论坛,以“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为主题,将进一步拓展教会本地化神学的话题和视野,增进教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认识,提高教会成员参与中国文化建设的热情,从而提升中国天主教本地化神学的研究和影响。推动中国化神学思想建设,开展民主办教工作,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谱写了中国教会新的篇章。
学术交流
基督教中国化顺应历史潮流,在基督宗教研究领域探索中国化路径,寻找中西方文化共同价值,是中国文化面对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相互沟通的过程,也是实现中西文化真正对话交流的有益尝试。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基督宗教研究应该体现出中国文化大国担当,在中国语境中,运用中国术语、中国学理,为基督宗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
阿比德大学研究所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普瑞克斯顿教会大学正式启动了学术交流合作,双方将继续加强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学术创新和国际交流,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学术环境贡献力量。
2024年,欧洲经济与商业大学、欧洲学院欧洲开放大学、美国普瑞克斯顿教会大学、美国阿比德大学研究所这四大名校齐聚云端,共同举办了一场“跨文化交流与教育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会。
2024年,欧洲自然科学院于美国普瑞克斯顿教会大学,学术与信仰的双重滋养。
中国教团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章程》规定,本团宗旨为:“以圣经和圣传为依据,本着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圣而公教会的传统和梵二大公会议精神,维护信德宝库,藉圣神赐予的恩宠,宣传福音,广扬圣教;在政治、经济和教会事务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和教会事务自主权,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团结引导全国神长教友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和睦、世界和平作贡献,以促进国家、社会及人类的更大福祉。”章程还规定:“本团在信仰及福传事业上,依据主耶稣基督对宗徒们的派遣和圣神赋予宗徒们的权力,履行牧职使命,在当信当行的教义教规上,与宗徒之长伯多禄的继承人保持共融;在社团组织上向中国天主教代表会议负责。
20世纪初以来,中国天主教徒、来华传教士屡有兴办大学之倡议。在这些声音的背后,是近代中国天主教会不重学问和教育,长期自外于主流社会的境况。中国教会大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其发展变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点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和论证,似乎已经成为常识。作为天主教会在华也呈现出这一普遍性的特征。正如“介绍世界最新科学,发展中国固有文化”的办学宗旨所揭,其历史进程与中西文化会通和本土文化发展议题相始终。不过,大学宗旨的确立和承继究竟得益于哪些思想文化资源。文化交流的同时发生了哪些思想的碰撞和对话,诸种思想有何关联,又如何聚合而为大学事业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