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羊肚菌(学名:Morchella vulgaris (Pers.) Boud.)是羊肚菌科、羊肚菌属
真菌。菌子实体小,高可达7厘米。菌盖近圆柱形,顶端尖,表面凹下形成许多长形凹坑,多纵向排列,浅褐色。柄长白色,有不规则的纵沟。子囊孢子椭圆形侧丝无色,细长,顶端稍膨大。
形态特征
普通羊肚菌
子实体小,高5-7厘米。
菌盖高3-5厘米,宽2-3.5厘米,近圆柱形,顶端尖,表面凹下形成许多长形凹坑,多纵向排列,浅褐色。柄长3-5厘米,粗1-2.5厘米,白色,有不规则的纵沟。
子囊(250-300)微米×(17-20)微米。子囊孢子8个单行排列,椭圆形(20-24)微米×(12-15)微米。侧丝无色,细长,顶端稍膨大。
生长环境
普通羊肚菌单生和对生于丘陵地带的路边、沟边的阴湿篱笆脚下,也有的生长于桥梁涵洞里的裸露土壤上,菜园地边和屋后阴湿坡地。
土壤:黑色沙壤土、红黄胶泥夹沙、黑胶泥夹沙,砂粒以白色的石英砂粒为多,土壤富含腐殖质pH6.5-7.5。
植被:以禾本科的白茅和石蒜科的龙舌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次是真蕨和其他禾本科杂草,以及菜园地边缘的杂草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江苏、吉林、辽宁、甘肃、西藏、云南、新疆等地。
生长习性
羊肚菌出菇期为春分和清明节令。出菇盛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菇期较集中。出菇期温度范围在12.4-17.4℃。
繁殖方法
材料
成熟普通羊肚菌
子囊果(脉变黑,菌柄基部刚变黄为宜),葡萄糖、蔗糖、硫酸镁、
磷酸二氢钾、
磷酸氢二钾、蛋白胨、酵母膏、麦麸、玉米粉、
阔叶树木屑、米糠、马铃薯、
碳酸钙、盐酸、
氢氧化钠和琼脂。
方法
制备
原种、栽培种制备:原种配方:阔叶木屑100千克,麸皮10-20千克,过磷酸钙0.5%,蔗糖1%,生石灰1千克,石膏1千克,料水比为1:1.02-1.08;玉米心100千克,生石灰1千克,石膏1千克,料水比为1:1.02-1.08;麦粒100千克,碳酸钙1%,生石灰1%,蔗糖1%(麦粒在使用前要提前浸泡至透心,然后将水晾至半干再加入辅料搅拌装瓶)。普通羊肚菌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料可以通用,制作过程中料要搅拌均匀,pH值在灭菌前应在8左右。用17厘米×33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袋,每袋装干料500-600克,拌料前1天将磷肥砸碎过筛,用水溶化,第2天取其上清液去渣,石膏、石灰先与麸皮或米糠混匀后再加入主料中,土可撒在水中与磷肥水上清液混合加入料中。边加水边拌匀,加水量按料水比1:1.03。料拌匀后装袋、灭菌,常压灭菌6-8小时,高压1.5千克/毫升小时,再将纯化后的菌种分别接种于经高压灭菌的表面覆盖一层约1厘米火土的木屑培养基上,装入18-22℃的培养室中避光培养发菌至长满全袋(直径17厘米,高33厘米),菌核长满栽培料表面80%。
栽培技术
⑴厢式栽培:取圆叶杨等菌材按1.5米×1.0米×0.5米规格菌堆,每堆用木材7根(鲜重约25千克)。普通羊肚菌播种方式一般为撒播,将菌种移入整好地的栽培场所中,地上先撒腐质土、草木灰和普通硅酸盐水泥,再播上菌种,最后用菌材将菌种块轻轻盖住,覆土。
⑵生态模式:栽培准备种植的退耕还林地沿种植地块等高线开成条带状平地,条带中心间距(行距)1.5米,按株距200厘米,挖40厘米×40厘米×40厘米的圆叶杨种植塘;将苗直立于塘中央,一手扶直苗,一手回填土,回填的土要细碎无杂物;回填土至塘深1/2或2/3时,在距苗5厘米的周围加入少量草木灰和普通硅酸盐水泥,再埋入菌包,菌包由栽培料接种普通羊肚菌母种在22℃温度下培养30天获得,每塘埋包量为200克;继续回填土至塘平时。
⑶播种后的管理:种植1个月内用菌液进行根部补浇2次和除草1次,保持土壤湿度和防止杂草滋生。之后分别在次年1-6月份进行农田或退耕还林地遮荫(盖遮荫率为85-90%的遮阳网)和喷水,以保持农田或退耕还林地土壤和空气湿度(一般以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为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为宜),促进普通羊肚菌子实体发生。
主要价值
普通羊肚菌是食药兼用的名贵真菌。菌丝含蛋白质量为干物量的24.3-39.5%,菌丝工业化发酵生产,可用以制造人体保健饮料和食品。普通羊肚菌含有19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还含有抑制肌癌180的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