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幼南(1903~1982),初名炎昭,后改名昌极,以字行。
泰州城区人。
景幼南(1903~1982),初名炎昭,后改名昌极,以字行。泰州城区人。民国8年考入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学习期间尤其耽好哲学。吴宓等创办《
学衡》杂志,景幼南是学生中最早的撰稿人之一。学业结束后,师从
欧阳竟无研究佛学。虽深受唯识哲学薰陶,对神秘玄学气味又有反感,撰写了数篇唯识志疑文章,被院中师友目为外道。民国12年8月,景幼南由
吴宓介绍入东北大学,初任讲师,后升副教授、教授,任教期间仍为《学衡》撰文,这些论文后来收入他的《哲学论文集》中。民国18年春,经
柳诒徵介绍,去
成都大学哲学系任教。任教期间编写讲义5种,民国21年汇为《哲学新论》一书。民国20~26年,先后受
汤用彤与
竺可桢推荐,在
中央大学与浙江大学任教,并出版《道德哲学新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未随浙江大学内迁,回归故里。民国28~29年,曾一度担任私立时敏中学校长。民国32年秋,应光孝寺住持邀请,为学僧讲授逻辑,后将讲义整理成《名理新探》,于民国36年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南京临时大学先修班、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同时撰写哲学论文10多篇。
解放后,景幼南在江苏省泰州中学教授语文,为一级教师,曾当选为泰州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师称号。1959年9月调至
扬州师范学院,后转扬州专区教师进修学院任教。因批评社会上某些弄虚作假现象,反右斗争期间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受撤职、降级处分,1961年,中共泰州县县委批示摘除其“右派分子”帽子,1979年中共泰州市委为他平反,撤销原结论与处分,恢复政治名誉。
除解放前出版著作多种外,解放后撰写有《汉语语法中的一个新体系》、《虚字本位的汉语语法》等论文。1956年曾参加在青岛召开的全国语法座谈会。晚年仍孜孜不倦读书写作,1979年在《文史哲》发表《从辩证观点和实践观点看逻辑和思维规律》,1980年在《辞书研究》发表《一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