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机械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于2018年首次设立。
设立背景
智能制造工程是国际“工业4.0”和“中国制造强国”大背景下,为迎合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而设立的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型专业。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发展历程
2018年3月15日,教育部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汕头大学申报的智能制造工程审批通过,专业代码080213T,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
2020年2月21日,《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印发,智能制造工程首次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培养目标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总学分建议150~190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定。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4)具有对智能制造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5)具有在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中选择、运用相应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6)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
(7)能够理解、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对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8)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应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建立数学模型,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与实践环节应能体现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该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实践性环节至少占总学分或总学时的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理论课程
(1)人文社会科学类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数学和自然科学类
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并合理考虑化学和生命科学等知识领域。
数学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与数理统计、计算方法等相关知识领域。物理学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相关知识领域。
数学、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应不低于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和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学基础。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工程图学、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热流体(流体力学、热力学或传热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等。
各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办出特色。
实践教学
学生通过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和工艺技术训练,提高工程意识、质量、安全、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包括机械制造过程认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机电综合技术训练等。
实验类型包括认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施和测试分析的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应设置独立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学习各种加工方法;学习各种加工设备、工艺装备、物流系统或流程型工艺装备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典型零件、部件和设备的加工和装配工艺路线;了解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选题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工程研究类和工程设计类选题应有恰当的比例,一人一题。应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应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1。校外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高于25%。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应不低于30%。
(1)专业背景
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研究生学历中,至少有一个学历为机械类专业或相关理工基础类专业。
(2)工程背景
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比例应不低于20%,从事过工程设计和研究背景的比例应不低于30%。
各高校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重点研讨教学难点等机制。
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各高校应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设备资源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2)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设备充足、完备,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条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3)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提高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日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工程经验。
配备各类图书、手册、标准、期刊及电子与网络信息资源,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教师专业教学与科研所需。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运行费不低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已建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买、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新开办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进行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数据统计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2500-3000人。据2025年4月11日阳光高考平台信息,中国全国共有316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
培养模式
因应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对高端复合人才的急迫需求,整合汕头大学多学科优势资源,融合创新,提供明确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体化教学方案。办学特色包括:
1)跨专业融合。全面贯彻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注重计算机,电子,通信,大数据,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提升复杂系统问题解决能力;
2)专业教育工程化。围绕知识工程,动态传感,自主决策,先进制造核心课程群,实行项目式教学,由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实施引导课程计划落实和知识构建,课程教育体系与实践教育体系深度融合;
3)专业建设体系化,“目标、课程、实践、评价四体系深度融合”。建立了EIP-CDIO-OBE一体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以及过程质量监控评估体系,管理者可以始终保持全局视野看待专业建设的细节问题,从而有效推进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
在人才培养上,首先构建了“学为中心”的创新知识教学体系,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智能制造专业的全教学过程,强调在理论知识教学上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改传统的课程教学“教师教”为“教师教”+“学生分组”,开发讨论环节,强调课程的过程培养能力提升,营造“双创”模式下的学习环境。其次,以智能制造专业的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实训实践平台、“双创”平台、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将创新系列课程融入学生的公选必修课,尤其是根据现代农业的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对农业领域耕、播、管、收等多环节过程的认识。围绕学校学院发展定位及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实践平台建设将智能制造技术与农业机械装备制造相结合,形成农林院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校内重点建设拖拉机导航定位综合实训基地、联合收获机作业质量在线测量与控制综合实训基地,开展传统农机工况环境、作业质量、作业载荷等测控理论教学与综合实训平台。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依托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工程”重点攀峰学科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聚集一批海内高层次人才,围绕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在智能产线变型设计、模块化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技术领域享誉海内外。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强调“一专多能”的人才定位,突出“产学融合、竞教融合”的培养理念,将电子制造等产业实践融入课程,将数字孪生等产业技术融入实训,探索“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训教学能力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四年均能达到“2项科技作品、1项学科竞赛、1个科研项目”的“211”标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将全力培育一批科学化思维与智能化理念兼具、创新意识与工程能力齐备的智能制造高端人才。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广泛和深远的变革。为了在世界制造业格局变化中占据有利地位,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其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中国作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正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亟需智能制造工程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
考研方向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在机械制造、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电子、医药、纺织、轻工等行业领域,从事智能制造领域产品/产线的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研究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