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棕鵟
鹰科鵟属动物
暗棕鵟(学名:Buteo rufofuscus):体长55厘米,翼展127-143厘米,体重790-1370克。是一种带黑色和红色羽毛的大型蹲式类,顶冠、头部和喉咙是黑石板色,臀部和尾巴鲜红色。其余飞羽显示一个苍白的区域。后面的羽毛具有红色或白色的分界。有一条粗糙的不规整的白线,装饰着黑色喉咙的底部。腹部黑色,有白色条纹。肛门区域偏红。暗棕鵟存在多态性的倾向。
形态特征
暗棕鵟体长55厘米,翼展127-143厘米,体重790-1370克。是一种带黑色和红色羽毛的大型蹲式类,比鵟属的大多数其他成员具有更小的头部。当它们栖息时,翅膀很长,超出了很短的尾巴。雄鵟和雌鵟形态相同,但雌性体型要大于雄性约10%,体重大约40%。亚成鸟与成鸟截然不同,只在第三年的下半年才能完全长出成鸟的羽毛。
暗棕鵟冠顶、头部和喉咙是黑石板色,臀部和尾巴鲜红色。其余飞羽显示一个苍白的区域。后面的羽毛具有红色或白色的分界。有一条粗糙的不规整的白线,装饰着黑色喉咙的底部。胸部被一道宽红带穿过。腹部黑色,有白色条纹。肛门区域偏红。暗棕鵟存在多态性的倾向。有些种类的背部有大而宽的白色边框,除了红色的副尾部外,其他部位全部呈棕色。还有一些在下体部分,有棕色、黑色和白色混合。有些胸部几乎全部是白色。成鸟虹膜呈深红棕色,蜡膜和腿呈黄色。
亚成鸟头顶部棕色,有浅黄色和棕红色的边缘,头部较浅,其余部位有更清晰,更亮的羽毛。尾巴黑暗模糊。在飞行中,下体部完全是浅红色,也会呈现浅黄或发白。尾巴呈鲜红色,末端带有小暗点,有时会在3岁后持续存在。亚成鸟眼睛棕色,蜡膜暗黄色。
栖息环境
栖息环境多样,包括干旱地区和降雨量较高的地区,经常活动于山区、山地和崎岖地形的坡谷。从一般的陡峭岩石到最高的山脉。主要在高山草甸上捕猎,但也在纳米比亚沿岸的沙漠灌木丛中捕食。生境的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3500米,但在1000米以下非常罕见。
生活习性
暗棕鵟独自或成对生活。与它经常在同一个地区纳米比亚生活的非洲鵟不同,这个物种并不是空中巡游的好手,它们不擅长杂技表演,唯一明显的行动轨迹就沿原来飞行的轨迹重复循环。雄性将腿悬挂着单独进行一些适度的下潜。会大声喊着去找雌性伴侣栖息。
大多数暗棕鵟都是地区性和不迁徙的,全年很少离开自己栖息的地点。然而,某些地区的物种则波动较大,往往可以证明存在迁徙行为。有些暗棕鵟会离开自己的巢穴300多公里。亚成鸟似乎比成鸟更具迁移性。一些飞向北方,进入津巴布韦,它们有时会与普通鵟混群。
暗棕鵟为了找到猎物,这些猛禽常徘徊或悬停在空中,有时也会在栖息地的道路旁边的栅栏或电线杆上等候猎物并捕食。但它们通常更喜欢追赶受伤的猎物。肉食性,以猎捕哺乳动物,特别是啮齿动物为食,也吃爬行动物,如蜥蜴和蛇。偶尔也吃鸟类、昆虫(飞行的白蚁和蚱蜢)以及腐肉。
分布范围
原产地:博茨瓦纳、莱索托、纳米比亚、南非和斯威士兰。
游荡:津巴布韦。
繁殖方式
暗棕鵟的筑巢季节7-12月,但大多数巢通常在8-9月开始。这是一个有规模的大巢,通常放置在悬崖边缘,少见于小树或灌木丛的底部。巢结构较简单,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垫有松针及细枝条和枯叶,有时也垫有羽毛和兽毛。巢的直径约为60-70厘米,深度约为35厘米。巢被连续使用多年。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接近40天。双亲轮流孵化,但雌鸟担任主要孵化任务。雏鸟在窝里生活53-56天后离巢飞行。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南非东南部的数量密度估计为每30平方公里1或2对。 在整个分布范围的1,600,000平方公里内推断出大约有50,000对的结果。 然而,低地和适宜的农田密度较低。 因此,国际鸟盟提出了暗棕鵟全球数量为7-8万的成鸟。 被认为是不濒危的鸟类。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相关趣闻
《神秘的地球报道》:南非2016年3月出现一幕奇景,一只鹰竟然像人般,收起双翼,以两条腿站立步行,十分自信地走近一条动物尸体,准备开餐。
这幅图由一名动物爱好者拉尔夫(Clint Ralph)在南非比勒陀利亚附近的山区拍摄。而相片中的鸟是鹰科的暗棕鵟(Jackal Hawk)。拉尔夫表示跟儿子在山区悬崖边等候猛禽飞过来,结果拍到这一幕有趣情景。
参考资料
Jackal Buzzard.BioLib.cz .
Buse rounoir.Oiseaux.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2:2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