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绿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上体暗橄榄绿色或橄榄灰绿色;眉纹淡黄白色长而显著,贯眼纹暗褐色;两支和尾暗褐色,翅上通常有两道翼斑,在前的翼斑大都不明显;下体污黄白色;下嘴淡黄色。在野外,难以和
双斑绿柳莺相区别。
形态特征
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呈橄榄绿色,头顶较暗和较褐;眉纹黄白色长而较明显;自鼻孔穿过眼,向后延伸至枕部的贯眼纹暗褐色;颊和耳上
覆羽暗褐色和黄色相混杂;腰较淡,两翅内侧覆羽橄榄绿色,与背相似,外侧覆羽暗褐色,各羽
外翈羽缘黄绿色;大覆羽和小覆羽先端淡黄色或淡黄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翅上翼斑,有的中覆羽亦具窄的淡黄白色尖端,形成不甚明显的另一道翅斑。第一枚
初级飞羽较初级覆羽长,第二枚初级飞羽的长度较第八枚短,偶尔等于第八枚。下体白色或灰白色沾黄,尤以两胁和尾下覆羽沾黄更为显著。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淡黄色;跗蹠和趾淡褐色或近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8-10克,♀6-10克;体长♂102-119毫米,♀102-119毫米;嘴峰♂10-11毫米,♀7-11毫米;翅♂59-67毫米,♀52-65毫米;尾♂47-53毫米,♀44-58毫米;跗蹠♂17-20毫米,♀17-22毫米。(注:♂雄性;♀雌性)(指名亚种)
新疆亚种上体概呈带灰褐色的橄榄绿色;眉纹淡黄色;自眼先起有一条淡黑褐色穿过眼睛直达枕部的贯眼纹;飞羽褐色,外侧几枚飞羽外翈具淡黄色狭缘,内侧飞羽羽缘转为黄绿色;大覆羽先端稍呈淡黄色,形成一道极不明显的翅上翼斑;尾羽亦褐,羽缘黄绿色。下体呈沾黄的白色。新疆亚种显然较指名亚种和青藏亚种的上体体色要淡得多,且富于灰色。翼式亦有不同,新疆亚种的第2枚初级飞羽的长度大于七八枚;指名亚种则短于第9枚;青藏亚种为八九枚。
青藏亚种上体橄榄绿,头顶较暗;眉纹黄白色;眼和贯眼纹暗橄榄色;翅和尾羽黑褐色,外翈边缘黄绿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先端淡黄,形成两道翅上翼斑。下体白而沾黄,尤以两胁和尾下覆羽为著。该亚种与指名亚种形态近似,但指名亚种上体较暗,呈暗橄榄绿色,下体、胸和胁更沾灰而与本亚种的上体较鲜绿,下体多沾黄色有别。
近种区别
该物种与
极北柳莺、
乌嘴柳莺以及
双斑绿柳莺体型大小和羽色非常相似,野外不易区别。但乌嘴柳莺体型较大,嘴黑褐色,翅常具两道翅斑,外侧两对尾羽内翈具窄的白色狭缘;双斑翅柳莺具两道明显的翅斑;极北柳莺体型亦显的较大,嘴较粗厚,下嘴不为淡黄色,眉纹白色,长而显著。
栖息环境
暗绿柳莺栖息于海拔500-4400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也见于林缘疏林、灌丛,尤其是在河谷和溪流沿岸的森林较为常见。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高山和高原杉木林、杉木和桦树混交林中,甚至在珠穆朗玛峰的林线上缘地带,海拔高达4400米处。迁徙或冬季下降到低山、沟谷森林地带,甚至果园、居民点的小林中。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也成小群或混群活动和觅食。性活跃,行动轻捷,整天不停息地在树枝间跳来跳去飞进飞出,在树枝间捕食飞行昆虫,通常多在树冠层,有时亦到低树上或灌丛中觅食。
暗绿柳莺在阔叶林中遇见最多,针阔叶混交林次之,低山农田为中等,针叶林数量最少,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取决于食物丰盛程度,由于针叶林树种比较单纯,食物来源单一,而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树种繁杂,林木生长旺盛,林下灌木丛生,适应营巢繁殖,且有充足的食物来源。低山农田林木生长稀疏,人为活动频繁,人工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替代了自然植被,同时,天敌较多,如蛇、鼠、猛禽,虽然有一定的食物来源,但不利于营巢繁殖。所以,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遇见的只数高于河谷农田和针叶林。
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有
鞘翅目的蟓甲、金龟甲、
鳞翅目毛虫和
膜翅目蚂蚁等。育雏期间,亲鸟所喂食物皆为昆虫,包括有鳞翅目、膜翅目、
半翅目、鞘翅目昆虫和幼虫,如蝽象、叶跳蝉、金龟甲、叶甲、蝇类、蚊类。
叫声为响而尖的“tiss-yip”音,似
白鹡鸰,也作“pseeeoo”叫声。鸣声似山雀,由叫声导出欢快的短句,并以快速的嘟声收尾。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孟加拉国、白俄罗斯、不丹、柬埔寨、中国、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格鲁吉亚、德国、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波兰、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斯里兰卡、瑞典、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旅鸟:巴林、比利时、法罗群岛、法国、希腊、中国(香港)、爱尔兰、意大利、约旦、马来西亚、荷兰、挪威、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西班牙、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英国。
中国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东部天山、西部喀什)、陕西(北部神木、中部秦岭山区、南部太白山)、甘肃(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天祝以及兰州)、宁夏(泾源、六盘山)、西藏(南部亚东、东部昌都地区北部和西南部)、青海(北部祁连山、东南部斑玛、西部玉树地区)、四川全省、云南(西北部、西部和南部)(繁殖鸟、旅鸟)、迁徙期间经贵州、四川(康定、石渠)、越冬于云南(江城、文山、马关)。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暗绿柳莺为单配型。最早从4月下旬开始成对活动,表现为雌雄鸟相互追逐,并发出“zu-zu-zu…”的求偶叫声。雄鸟常活动在树冠枝桠上或灌木的中、上部,独自高声鸣叫。当发现雌鸟时,便抬头观望,确定目标后即飞奔而去。在雄鸟接近雌鸟约1-2米时,抬头翘尾,不断地抖动着两翼,向雌鸟靠拢。交配多发现于早晨6:30-10:20,偶见于下午。交配多在离地面3-4米高的树枝上,有时也在比较稀疏灌木上。
4月底5月初开始营巢,雌雄鸟共同营巢,巢材多从附近25-150米的区域内取得。巢主要营造于地上或河岸于山边陡岩上,亦有在灌丛和小树上的。巢呈球形,出入口在巢的阴面一侧,并且巢口用羊胡子草遮挡,似门帘,用来隐蔽。巢主要由枯草茎、草叶、树叶、苔藓、地衣等构成,外层粗糙,内壁精细,厚度为21-37毫米。内铺垫以细草茎和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14毫米×168毫米、内径57毫米×60毫米、巢深76毫米、巢高105毫米。巢重17克。营造一个巢需时7天左右。
暗绿柳莺筑完巢后,一般隔1-3天开始产卵,但也有不间隔者。产卵多在早晨8:40-10:30,雌鸟产卵时,雄鸟在巢的附近活动取食,并看守窝巢,在周围的树枝上跳来跳去和鸣叫。每窝产4-5枚卵,卵呈白色或灰白色,缀以栗红色斑点,尤以钝端密集。卵重1.3-1.7克,大小为14.2-14.5毫米×12.3-12.5毫米。开始产的卵较重较大,最后产的卵相对地较小较轻。最后1枚卵产下后,当日便进行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天左右。
孵化期间,雌鸟昼夜多卧伏在巢内,除外出觅食,很少离巢,虽然有时因人的活动突然受惊飞出巢外,但也不远飞,在巢的附近的树枝上发出“zhuir-zhuir-zhuir…”的警戒声,并招来雄鸟,直至没有危险时,才回巢继续孵卵。在晴天雌鸟坐巢的时间短于阴天和雨天,这主要与气温变化有关,气温高,坐巢时间短,气温低,坐巢时间长,这有利于卵的孵化,且提高孵化率。暗绿柳莺孵卵后期护巢的性能显然高于前期。
刚出壳的雏鸟枕部和额部长有棕褐色胎毛,长3-4毫米,全身裸露,1-2天内仍需雌鸟抱雏取暖,此时,靠雄鸟衔食育雏,雌鸟在雄鸟育雏时,飞离巢觅食,有时,偶尔衔食喂雏。从第3天起,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12天左右,然后在亲鸟的带领下顺序陆续离巢,离巢由近而远,逐渐远离巢位,不再回巢。离巢幼鸟,尚不能独立生活,仍需亲鸟喂食5-8天后,方能自行采食。亲鸟在巢内、巢外喂雏17-20天。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暗绿柳莺.Oriental BIRD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