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嘉祥
原国民政府海军部次长
曹嘉祥(1864/1865-1926),字希麟,广东顺德人。早年以幼童选派美国留学,先后入华文学校和圣克劳大学学习。回国后于北洋海军任职,历任镇远铁甲舰枪炮大副,烟台水师提督署提调,北洋海军兵备处一等参事官。1911年任海军部次长,领海军中将衔。1913年被北京政府封为将军府将军。1915年5月,任北京政府海军部次长。1921年以海军上将衔辞职在上海闲居,后病逝。
人物生平
曹嘉祥,字希麟,广东顺德横圩村人。1874年9月,曹嘉祥作为第三批幼童,在祁兆熙的带领下赴美利坚合众国留学。初住那夫爱墨司特书馆,从克那格学习。后就读于康涅狄格州就读于哈特福德西部中学(West Middle Public School,Hartford)、哈特福德公立高中(Hartford Public HighSchool),后考入圣克劳大学,学习理化。
1881年,幼童留美事业夭折,曹嘉祥随众归国,通过考试进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后供职于北洋海军,曾任镇远铁甲舰枪炮大副,曾参加了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战斗中“镇远中炮甚多……枪炮官曹嘉祥及助战之美员马吉芬,开炮极灵捷,杨用霖、曹嘉祥尤能鼓勇董弁兵等,以恪从号令”,并负伤。因功,升任烟台水师提督署提调。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曹嘉祥任江阴要塞区黄山炮台总台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先后占据天津和北京,并逼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规定“天津二十华里之内,天津全县以至宁河县境、塘沽、渤海沿岸均归管辖,不准中国军队驻扎”。然而,天津是北京的门户,中国军队必须驻守。八国联军陆续撤出后,中国政府如何接收天津地区成为历史难题。1902年初,袁世凯徐世昌等人想出以西式警察接收天津的办法,任命赵秉钧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在前期小站所训新军中选拔3000名士兵,聘英国警官和英籍广东人王昆士等人,在保定进行短期训练,教以警察大义,使士兵熟悉警察职能。然后脱下军装,换上警察制服,称之为“中国警察”。8月,清政府从联军“都统衙门”手中收回天津,曹嘉祥以都司官职带领保定新训的3000名巡警抵达天津,并以钦加副将衔出任天津巡警总局首任总办,负责维持天津社会秩序。中国警察驻守天津,一方面维持社会治安;另一方面作军事戒备,与《辛丑条约》规定并无冲突,八国联军哑口无言。
天津市区的治安,由曹嘉祥领导天津南段巡警总局负责。南段巡警总局成立后,曹嘉祥并未把“都统衙门”的华人巡捕裁撤,而是全部接收下来,经过改编与南段巡警总局的巡警共同维持治安。还接收了“都统衙门”的消防队,改建成天津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曹嘉祥组织编撰《天津南段巡警总局现行章程》。巡警总局下设5个分局,每分局下设4区,分局定额295人,机构健全。曹嘉祥还承袭“都统衙门”的办法,仍旧设工巡捐局,收铺捐、房捐、车捐等,筹措办警经费。又在天津县城河北贾家口设天津北段巡警总局(段芝贵为总办),北段巡警分设于西沽、塘沽、山海关、秦皇岛、北塘等处。在曹嘉祥勤勉努力指挥下,天津市社会治安一扫“都统衙门”时期的混乱局面,从动荡紊乱之中逐渐平复,巡警起到了1日式保甲、团练无法起到的作用,成为全国各省之冠,“六个月不见窃盗者,西人亦叹服”。“新政”时期的“北洋警政”闻名全国。慈禧太后下谕旨,要求全国各地都要效仿袁世凯建立警察制度,使警察制度逐步推广。
1903年3月,曹嘉祥因贪污被撤职。后调任锦州候补道。1909年,曹嘉祥又重返北洋海军,任海军部参赞厅一等参谋官。曹嘉祥一直是袁世凯智囊中的重要人物。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1913年12月曹嘉祥出任总统府高等侍从武官,领海军少将衔。1915年5月,升任海军部次长,成为中国新式海军发展的决策者之一。1921年辞职,闲居在上海。1926年在天津病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2: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