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宗巽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宗巽(1920年5月4日——2011年5月15日),女,出生于山东济南,中国植物生理学家、植物生殖生物学家、教育家、原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20年5月4日出生于山东济南;
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
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兼读研究生;
1945年赴美留学。
1948年,曹宗巽获威斯康星大学植物学及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克萨斯大学亚特兰大大学任教。
1951年春回国后,曹宗巽教授先在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因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原北大、清华和燕京三校的文理科各系合并,成立了新的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燕园东区建成生物楼。曹宗巽等回到北大生物学系。
1978年经历文革后,重新建立了科研组,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于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
2011年5月15日,曹宗巽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主要成就
曹宗巽领导的科研组先后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农业部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八五”重大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选等多个项目,发表论文近百篇。
曹宗巽从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上千名,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许智宏院士是其学生。
曹宗巽从事于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包括花的形成、性别表达、传粉受精、不亲和性等。其在威斯康辛大学期间的硕博士论文《花粉管向化性的研究》和《兰科植物传粉后生理生化变化》等在美国发表后引起了关注。
曹宗巽和吴相钰先生合编的《植物生理学》教科书1987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
以曹宗巽为首承担的科研项目“花粉及受精的生物化学”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
1988年曹宗巽被列入英国《国际名人辞典》(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 简称DIB)。此外,曹宗巽参加的太古核不育小麦的研究获199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
曹宗巽领导的科研组在黄瓜单性花发育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建立了茎尖体外培育体系并用于植物激素诱导单性花形成的研究。
由于曹宗巽在黄瓜单性花方面长期工作的积累,研究组在乙烯合成关键酶ACS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后人从黄瓜单性花非正常器官发育命运的角度来研究单性花发育的调控机制开拓了一个新视野。
参考资料
学院历史.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5 08:2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