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娟
评剧演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曾昭娟,1966年11月生于河北省青县,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国家一级演员,天津评剧院院长
个人简介
曾昭娟,第十六届梅花奖得主。天津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1966年11月生于河北省青县,父亲是铁路工人,因工作需要,全家迁到汉沽
曾荣获多项全国大奖:曾昭娟在1986年天津市第一届文艺新人月、1986年天津市第一届戏剧节、1988年天津市第三届文艺新人中获新秀奖、1989年天津市第二届戏剧节获优秀青年表演奖,在1989年全国振兴评剧交流演出中获最佳优秀青年表演奖。全国振兴评剧交流演出优秀青年表演奖、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飞天奖等。
2017年12月28日,曾昭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22年3月,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代表剧目有《半把剪刀》《谢瑶环》《夫人令》《三关明月》《凤阳情》等。她的扮相俊美,表演激情四射,其演唱上的天赋在如今的同辈评剧演员中无人能比,尤其唱腔“翻高”非一般人可匹敌,即便是老师的经典,比如《谢瑶环·大堂》中“忽听得堂上一声喊,来了我这忠心报国谢瑶环”的收腔,其难度甚至更有超越。
社会任职
2024年7月,当选天津市戏剧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
艺术经历
曾昭娟的嗓子好,上学时爱唱歌,15岁时考入汉沽评剧团学员班。老艺人金艳荣是她的启蒙老师,给她说了《牧羊山》《梁祝》等戏。金艳荣的板头好,咬讲究,给曾昭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演袁素珍给曾昭娟说了《卖妙郎》《狐狸换太子》《冷宫》等戏。在曾昭娟的刻苦钻研和全团老同志的热情提携下,曾昭娟逐渐形成了高亢激昂、嘹亮清脆的演唱风格、成为汉沽评剧团的青年主演,一年演出150多场戏。
1986年曾昭娟演出评剧《珍珠案》时,著名评剧演员花淑兰看了她的戏。
1987年3月,曾昭娟有幸拜花淑兰为师继承花派艺术。花老师热情地指点她排演了《牧羊圈》《谢瑶环》等戏,使她如鱼得水,技艺日臻成熟。
2003年4月,曾昭娟因意外导致股骨骨折,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为其植入了两根钢钉进行固定。经过五个月的康复,她勇敢地重返《凤阳情》的排练现场。
2022年9月1日晚,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演出《手中饭碗端得稳》中饰演喜田妻。12月30日,参加《角儿来了“年年有好戏”(二)》。
2023年1月22日,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3春节大联欢》,表演豫剧《花木兰》。
2023年1月23日,受邀参加了《2023天津卫视相声春晚》。同日,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表演评剧《土地长歌》片段。
2024年2月2日晚,应河北省邀请,天津评剧院参与了“十台大戏贺新春”系列戏曲演出,由曾昭娟主演的评剧《金娥》在石家庄人民会堂精彩呈现。
艺术人生
童年
曾昭娟出生于河北省青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工人。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将全家从河北老家迁到了汉沽。年幼的曾昭娟也跟随父亲来到了汉沽——这个渤海湾内的鱼米之乡。在这里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学生时代
伴着蓟运河的流水,曾昭娟一天天的长大了。清凉的蓟运河水给了她一副金嗓子。在学校里,她一直都是文艺活动中的积极分子。那时的她最爱听收录机李谷一的歌曲,那清丽,婉转的歌声常常引起她无限的想象。站在舞台上,放声高歌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于是,舞台成了年幼的曾昭娟一个美丽的梦。
1981年,当汉沽评剧团在当地招生时,已经是汉沽一中的一名中学生曾昭娟为自己的这个梦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这一次,一向乖巧的女儿在父亲面前表现显得出奇的固执。倔强的她就在父亲的反对声中,带着要当“最好的演员”的志向踏上了评剧舞台。
艺术生涯
汉沽评剧团,她师从于老艺人金艳荣,袁素珍,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曾带着这份雄心壮志,曾昭娟苦斗在红氍毹上,在练功房里用汗水浇灌着自己的舞台梦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从老师那里学会了《牧羊山》《梁祝》等戏,于是汉沽的老评剧迷们惊喜的争相转告,在自己家的门口,有一个嗓子呗儿冲的小丫头,听她唱的戏,那真是叫过瘾。
初露头角
“小荷才露尖尖角”,16岁的曾昭娟在评剧艺术的舞台上显露出自己过人的天分。十几岁的她成了汉沽评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一年一百多场戏更让年轻的曾昭娟拥有了一大批喜爱她的观众。1986年,她荣获了天津文艺新人月新秀奖。掌声与鲜花一下子簇拥在她的周围。成功,已经幸运的降临在了她的身上。可年轻的她却不愿满足于这些成绩中,“做最好的演员”就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她还在渴望着用更多的东西充实着自己。1987年,曾昭娟有幸拜在了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老师的门下。在评剧表演艺术中,花派的唱腔华丽,音韵悠长,更为讲究的是一出戏中唱,念,做,表都要吃功夫。拜师之后的曾昭娟老师的教导下,又开始从唱腔到对白再到身段,一招一式,一字一腔的学习。几年间,她主演了花派传统曲目《谢瑶环》《朱痕记》《半把剪刀》等剧目,她不止继承了花派艺术的特色,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丰富着自己。1991年,曾昭娟被调进了天津评剧院。在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她如得水,显示着自己对于评剧事业非凡的感悟。
艺术感悟
在评剧舞台上,曾昭娟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也留下了许多的汗水。辛苦的付出也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梅花香自苦寒来”1999年,她荣获了第十六届梅花奖,跻身于中国艺术舞台上。2001年,对于曾昭娟有着特别的含义,一部新编历史剧凤阳情》,让她的理想与渴望在真实的生活中有了一个着落点。拿到剧本的那一刻,她的心里真是又惊喜,又忐忑。从决心出演《凤阳情》的那一天起,曾昭娟就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对于剧中人物的创作中去。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寻找着剧中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痕迹;她悉心揣摩着人物的举动,心理,希望真正走进马秀英的内心世界。近一年的排练中,小曾付出了超乎常人想像的心力与体力。2002年,曾昭娟带着《凤阳情》走上了唐山评剧节的评奖舞台。将自己这份心血的结晶呈现在了专家们的面前。
舞台上的马秀英亦歌亦舞,转瞬间从一个乡野丫头成长为丰仪威重的一代贤后。而扮演马秀英曾昭娟也在此时,完成了自己演艺生涯中的一次蜕变。伴着《凤阳情》的公演,曾昭娟在追求自己风格特色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凤阳情》成功了,在唐山评剧节上,它度的十四项大奖,还为天津捧回了一个优秀剧目一等奖;《凤阳情》也让曾昭娟在评剧舞台上的苦苦求索有了一次质的突破。2002年岁末,曾昭娟带着《凤阳情》走进了天津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播大厅。她希望将马秀英,这个自己投入大量心血的人物,放在所有关心她爱护她的观众们关注的目光中,这是她为大家交出的一份答卷,她期盼着她们的评注。
小曾知道,在艺术上形成个性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更明白,艺术的延续和发展都需要不断的开拓。2002年她被中央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破格录取。走进了校园,在阵阵书香中完善着自己的舞台梦想。为了在艺术上寻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她还会付出很多很多。可对于自己选定的这条艺术道路,她却永不言悔。
评剧之花
曾昭娟出生于河北省青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将全家从河北老家迁到了汉沽。年幼的曾昭娟也跟随父亲来到了汉沽——这个渤海湾内的鱼米之乡。在这里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伴着蓟运河的流水,曾昭娟一天天的长大了。清凉的蓟运河水给了她一副金嗓子。在学校里,她一直都是文艺活动中的积极分子。那时的她最爱听收录机里李谷一的歌曲,那清丽,婉转的歌声常常引起她无限的想象。站在舞台上,放声高歌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于是,舞台成了年幼的曾昭娟一个美丽的梦。
1981年,当汉沽评剧团在当地招生时,已经是汉沽一中的一名中学生的曾昭娟为自己的这个梦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这一次,一向乖巧的女儿在父亲面前表现显得出奇的固执。倔强的她就在父亲的反对声中,带着要当“最好的演员”的志向踏上了评剧舞台。
在汉沽评剧团,她师从于老艺人金艳荣,袁素珍,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
曾带着这份雄心壮志,曾昭娟苦斗在红氍毹上,在练功房里用汗水浇灌着自己的舞台梦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从老师那里学会了《牧羊山》《梁祝》等戏,于是汉沽的老评剧迷们惊喜的争相转告,在自己家的门口,有一个嗓子呗儿冲的小丫头,听她唱的戏,那真是叫过瘾。
“小荷才露尖尖角”,16岁的曾昭娟在评剧艺术的舞台上显露出自己过人的天分。十几岁的她成了汉沽评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一年一百多场戏更让年轻的曾昭娟拥有了一大批喜爱她的观众。1986年,她荣获了天津文艺新人月新秀奖。掌声与鲜花一下子簇拥在她的周围。成功,已经幸运的降临在了她的身上。可年轻的她却不愿满足于这些成绩中,“做最好的演员”就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她还在渴望着用更多的东西充实着自己。1987年,曾昭娟有幸拜在了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老师的门下。
在评剧表演艺术中,花派的唱腔华丽,音韵悠长,更为讲究的是一出戏中唱,念,做,表都要吃功夫。拜师之后的曾昭娟在老师的教导下,又开始从唱腔到对白再到身段,一招一式,一字一腔的学习。几年间,她主演了花派传统曲目《谢瑶环》《朱痕记》《半把剪刀》等剧目,她不止继承了花派艺术的特色,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丰富着自己。
1991年,曾昭娟被调进了天津评剧院。在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她如鱼得水,显示着自己对于评剧事业非凡的感悟。
在评剧舞台上,曾昭娟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也留下了许多的汗水。辛苦的付出也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梅花香自苦寒来”1999年,她荣获了第十六届梅花奖,跻身于中国艺术舞台的第一线。
今天,当年说出“要做最好的演员”的小女孩,已经在评剧舞台上度过了二十个春秋。往日的尖尖小荷也成长为了青年评剧演员中的排头兵。但对于艺术的思考曾昭娟却没有停止过。
在今天的评剧舞台上,曾昭娟拥有着骄人的资本。她师出名门,天赋极佳;二十年的舞台生涯已经让她拥有了日臻完美的技巧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走继承前辈精髓的路,对于她来说是一条康庄大道,她可以不必承担任何风险轻轻松松的走在成功路上。可这一切却无法抵挡她对于“发展自己的风格”的渴望。
2001年,对于曾昭娟有着特别的含义,一部新编历史剧《凤阳情》,让她的理想与渴望在真实的生活中有了一个着落点。拿到剧本的那一刻,她的心里真是又惊喜,又忐忑。
从决心出演《凤阳情》的那一天起,曾昭娟就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了对于剧中人物的创作中去。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寻找着剧中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痕迹;她悉心揣摩着人物的举动,心理,希望真正走进马秀英的内心世界。近一年的排练中,小曾付出了超乎常人想像的心力与体力。
2002年,曾昭娟带着《凤阳情》走上了唐山评剧节的评奖舞台。将自己这份心血的结晶呈现在了专家们的面前。
舞台上的马秀英亦歌亦舞,转瞬间从一个乡野丫头成长为丰仪威重的一代贤后。而扮演马秀英的曾昭娟也在此时,完成了自己演艺生涯中的一次蜕变。伴着《凤阳情》的公演,曾昭娟在追求自己风格特色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凤阳情》成功了,在唐山评剧节上,它度的十四项大奖,还为天津捧回了一个优秀剧目一等奖;《凤阳情》也让曾昭娟在评剧舞台上的苦苦求索有了一次质的突破。
2002年岁末,曾昭娟带着《凤阳情》走进了天津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播大厅。她希望将马秀英,这个自己投入大量心血的人物,放在所有关心她爱护她的观众们关注的目光中,这是她为大家交出的一份答卷,她期盼着她们的评注。
曾昭娟知道,在艺术上形成个性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更明白,艺术的延续和发展都需要不断的开拓。2002年她被中央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破格录取。走进了校园,在阵阵书香中完善着自己的舞台梦想。为了在艺术上寻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她还会付出很多很多。可对于自己选定的这条艺术道路,她却永不言悔。
评审意见
曾昭娟比较全面掌握评剧旦角的表演技艺,在继承评剧花派基础上不断发展,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形成隽永热烈的表演风格。在评剧界具有较高声誉和广泛的观众群体,代表性和影响力较高。传承脉络清晰,师承严格有序,传承能力和意愿较高。经过评审组评审,该申报人曾昭娟符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标准,同意推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轶事
评剧时尚
作为天津评剧院的副院长,以及《朱痕记》的女一号,从排练到选演员、从审核剧本到挑选服装,曾昭娟参与了每一个创新的环节。她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到整台戏的各个方面。夹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曾昭娟选择了“中立”,将改革创新进行到底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评剧中精粹的部分。她认为评剧坐上创新这列快是正确的,总有一天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在时尚新元素这剂“强心针”的作用下复兴。新版《朱痕记》加入了很多时尚的元素,比如念白中出现了春晚赵本山宋丹丹小品的台词“你太有才了!”
曾昭娟说:符合当今观众的口味,同样也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实际上,我们是力争在保留流派精华的前提下创新和提高。精华的部分我们不能动,要让观众觉得好听、好看。不能光靠前辈的东西吃饭,要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最新作品,这样才能为时代服务,为现代观众服务。
姐妹情深
上世纪80年代初,曾昭娟和宋海燕一起考入汉沽评剧团学员班,两人同吃同住同学习,比亲姐妹还亲,曾昭娟演青衣、宋海燕小生。两人平生演的第一出戏,老艺人们称“开坯子”戏便是《牧羊卷》,剧中曾昭娟演青衣,宋海燕演老旦。紧接着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剧中曾昭娟演祝英台,宋海燕演梁山伯;排演《狸猫换太子》,曾昭娟演娘娘,宋海燕演太子……当时在汉沽评剧团里,两人在一起配戏次数最多。宋海燕参加央视“过把瘾”节目擂台赛。音像市场上,京剧的各种伴奏带挺多,评剧伴奏带却很少,有也是《花为媒》、《刘巧儿》等,这些浅吟低唱听起来好听,但是参加擂台比赛显示不出演员功力。唯有评剧《谢瑶环》“大堂”唱腔音域高昂明亮,可音像市场上根本没有“大堂”一折的伴奏带。宋海燕打电话求助师姐曾昭娟。宋海燕与曾昭娟的小师妹李桂霞告诉宋海燕,曾昭娟演出去了,伴奏带找到了,叮嘱宋海燕翻录后好好珍藏。宋海燕了解到,这盘伴奏带是曾昭娟花了数万元由乐队演奏录制的。
宋海燕在央视‘过把瘾’节目连连获胜,她从心里深深地感谢她的师姐曾昭娟宋海燕深情地说:如今,她已人到中年,但她感到小时候和师姐师妹们结下的情谊,是那样的纯真和牢固。
获奖记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21:27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