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烈光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教授,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三官镇,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曾烈光到了该上小学的时候,他们村里却只有三年级,老师见他读书心切,又一副聪明模样,就收下他跟班学习。谁知曾烈光不但能跟上学习,而且很快成了班上的学习尖子。
曾烈光中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很艰苦。在大桥读初中和建兴读高中(南部县建兴中学高65级学生),都是自己背着箱子、被盖去上学。他到大桥读初中时只有12岁,三官到大桥有50多里路,但他从不畏难。那时的生活十分困难,连红苕皮、老菜叶都带到学校去吃。虽然如此艰苦,但曾烈光的学习却非常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在班上和年级上名列前茅。
1965年,曾烈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曾烈光却还是埋头认真学习。毕业后,因成绩特别优良而留校任教。
1986年,曾烈光作为中国发明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访问考察。1988年,作为“专用集成电路”中日合作专家组中方专家赴日本访问考察。
1992年,曾烈光45岁即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光通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协理事。
1993年,他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科学家,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
近年来,他又多次到美国访问、讲学。1992年,曾烈光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南部来参加了建兴中学的校庆,并应校方邀请在庆祝会上讲了话。他在讲话中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过,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表达了对母校的一片深情。在回乡的两天时间里,曾烈光探访了所有的亲戚,挨家挨户地看望了所有的乡邻,乡亲们赞叹不已。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通信网络及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研究。
通信传输/接入网络理论与系统及其ASIC(专用集成电路)与SOC(片上系统)及NOC(片上网络)设计研究。
主要贡献
曾烈光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并得到应用。1987年他发明的 “模型砝码速调整数字复接技术及其复接器”,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美日欧专利,参加了世界青年发明成果展览。1990年他发明的 “减少抖动正码速调整技术及其新型复接设备”,获中国发明专利,并被机电部评为我国“七五”期间十大电子科技成果之一。
此外,曾烈光与日本富士通公司合作研究的“二、三次群专用集成电路”。
在研课题
万兆以太网、RPR城域网,宽带无线接入无线城域网,高速单芯片集成MSTP,GPON,高速SOC/NOC设计与测试,通信NGN(下一代网络)接入与传输理论与系统。
研究成果
课题组积累了十多年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基础、经验、研究环境并获赠数百万美元芯片后端设计工具,与企业有良好合作。课题组为本组研究成果创造MPW流片(科研试验型)和ASIC投片(生产应用型)支持条件。
开发成果
本课题组自主开发、自主技术设计、成功投片并得到应用的芯片:我国第一片大规模通信专用芯片THMT001A、THMR001(1988年,3um工艺),复分接片MXTR2301(1993年,2um工艺),多功能复分接片MXZW68231(1997年,0.8um工艺),系列SDH芯片MXHO155-2(1998年,0.5um工艺)、MXLO21E1-3(1999年,0.35um工艺)、MXDC8×8-4(2001年,0.35um工艺)、MXTULP×8-5(2002年,0.25um工艺),TDM over Ethernet芯片,光以太网环路芯片,Ethernet over 4/8E1芯片,万兆以太网芯片MX10GE-7(2005年,0.18um工艺),RPR(弹性分组环)芯片MXRPR-9(2005年,0.35um工艺),单片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芯片MXMSTP-6(2006年,0.18um工艺,600万门/片)等(点击可看到正在应用的芯片的说明)。
获奖记录
被机电部评为我国“七五”期间十大电子科技成果之一。
被机电部评为“七五”攻关优秀项目。
多次获得机电部、国家教委、中国通信学会的科技进步奖。
2003年,他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先后荣获1987年度、1990年度、2002年度三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荣获省部级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8项;1992年荣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发表论文约150篇,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5 13:4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