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唐国即昜国,是后来“唐”字代替“昜”字的结果,很多国家名号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妟国,即
燕国;鄂国,即噩国等等。西周成康时期铜器“觇(chān)公簋”铭文:“觇公作妻姚簋,遘(gòu)于王命昜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遘,通“媾”,即婚媾,这是觇公给嫡妻作的一个结婚纪念簋。铭文中“昜伯”即“唐伯”。,易水流域有个民族为有易氏。从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前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经在有易部落中活动,因为他行淫享乐被杀。其子上甲微杀死了有易之君绵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区域,后改名鲜虞。春秋时被称为白狄,易水仍为其本部,部分已迁雍州,同赤狄、长狄一样与诸夏各国进行过对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国、鼓国、仇犹国等国均被晋国灭国,最后只有本部鲜虞得以延续。
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粟山),立中山城为都。战国初,晋国曾灭中山,灭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复兴,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内)。
公元前406年,
魏灭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复国,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
前299年,赵军攻中山国,中山王逃往友邦齐国,死于齐国。赵王扶植王尚为中山国王。中山王尚错用二臣,导致前296年赵王遣军一举攻灭中山国。从鲜虞国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历时478年。
前296年赵国迁末代中山王尚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后年绝祀,据《战国策》隐约记载,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齐国为臣,然后被秦国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与赣谱关于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记载相符,逃往齐国后再被秦国迁放太原。
中国饮食业鼻祖
易牙属于来自雍地的白狄部落,作为间谍到
卫国为臣,白狄部落里应外合灭了卫国;易牙然后打通关节到当时
齐国,成为春秋霸主
齐桓公的宠臣,影响齐桓公对狄政策;齐桓公死后,易牙扶持齐桓公长子
无诡为齐君以建立亲狄政权,但
宋襄公率军“伐丧”,狄族闻讯赶来救齐;无诡死后,狄族再次扶持齐四公子惠,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