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朓,汉语三级字,读作朓(tiǎo),古代称农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现。多用于人名。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朓tiǎo
⒈ 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朒朓警阙,朏魄示冲。”
⒉ 盈余:“盈者谓之朓,不足者谓之朒。”
基本词义
◎ 朓 tiǎo
〈动〉
(1) (形声。从月,兆声。本义:古称夏历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现) 同本义 [the moon appear from the west at the end of the lunar month]
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说文》
三月晦朓鲁卫分。——《汉书·五行志》
日朓月蚀,昼冥宵光。——《汉书·张敞传》。
(2) 又如:朓朒(旧历月初月见于东方和月末月见于西方)
词性变化
◎ 朓 tiǎo
〈形〉
(1) 快速;行疾 [rapid]
朓,疾也。——《广雅·释诂》
(2) 又如:朓侧(日月疾缓合度。比喻行为规范)
古籍释义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土了切,音眺。《说文》晦而月见西方谓之朓。《前汉·五行志注》孟康曰:朓者,月行疾在日前,故早见。
服虔曰:朓,相覜也。日晦食为朓。
又《集韵》《韵会》《正韵》他雕切,音祧。
又《集韵》他吊切,音糶。义同。
又《广韵》丑召切《集韵》丑照切,音哨。祭也。
又《集韵》徒了切,音窕。月侧也。
参考资料
.学问网.
康熙字典.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9:33
目录
概述
现代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