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
宋史·卷六十五·志第十八·五行三》记载:“(五代十国)蜀
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宋朝建隆初年,即五代十国蜀孟旭末年,妇女们争着把头发梳成高髻,称为“朝天髻”。)《
格致镜原∙卷十∙髻》记载:“(妆台记)蜀孟昶末年,妇女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
宋朝时期,《
宋史·卷六十五·志第十八·五行三》记载:“(宋)
理宗不走落’。”(理宗一超,宫中妃嫔门系前后身都掩盖的裙子而且长到拖在地上,称为“赶上裙”;梳高髻在头顶上叫“不走落”。)《
齐东野语∙卷十三∙
优语》记载:”
宣和中,
童贯用兵燕蓟,败而窜。一日内宴,教坊进伎。为三四婢,首饰皆不同。其一当额而为髻,曰:“蔡太师家人也”。其二髻偏坠,曰:“郑太宰家人也”。又一人满头为髻如小儿,曰:“童贯大人家人也”。问其故。蔡氏者曰:“太师觐请光,此名‘朝天髻’。郑氏者曰:“吾太宰奉祠旧第,此懒梳髻”。至童氏者曰:“大王方用兵,此三十六髻也。”(北宋宣和年间,权臣童贯在燕蓟一代打仗败北后逃窜。一日开宴,教坊内进三四名婢女,首饰都不一样。其中之一头正中有髻,说是蔡京太师家人;其二为偏发髻,说是郑居中太宰家人,还有一满头都是髻的说是童贯大人家人。问为何作此发式,蔡京太师家人说:“蔡太师正当权得觐见圣人,因此名朝天髻”;郑太宰家人说:“郑居中太宰归乡里居,这叫懒梳妆;童贯家人说:“童大人刚打仗,这叫三十六髻。”)
明朝时期,《
明史·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记载:“南蛮四人,绾朝天髻,系红罗生色银锭,红销金抹额,明金耳环,红织金短袄子,绿织金细摺短裙。”(四个南方蛮族人,梳的朝天髻,系红色绫罗色彩鲜艳的银锭,红色嵌金线的抹额,明金耳环,红色织金短袄,绿蛇织金细摺短裙。)
朝天髻发式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是最富宋代特色的一种高髻,不论尊卑,妇女皆用。同时,朝天髻是很典型的
反绾式高髻,其主要特征是将发拢上束结于顶,再反绾成高髻支耸朝天。
朝天髻的梳妆采用
反绾式梳妆法。具体方式是,首先,将头发梳至头顶,将其编成两个圆柱形发髻,然後将发髻朝前反搭,伸向前额。为使发髻高耸,一般还在髻下衬以簪钗等物,使发髻的前端高高翘起。还有
2010年陕西省铜川市铜川新区的未来城小区的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墓葬,出土了一尊明代玻璃侍女俑,其通高11.7厘米,头梳朝天髻,长圆脸,细眉、高鼻、小口。
传说,五代时期后蜀国的后妃
李艳娘别出心裁,把一头青丝梳成“朝天髻”,只为与花蕊夫人争宠,以讨得后蜀国王
孟昶的片刻欢心,但好景不长,不久便“曲终人散”。
蜀国孟昶末年,蜀中妇女流行梳高髻,号为“朝天髻”没过多久,蜀主孟昶果然臣服大宋,入京朝君。因此,当时的人们就认为“朝天髻”之“朝天”暗藏“称臣”之意,为不祥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