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书院
位于重庆市北北碚场东山高坎的书院
朝阳书院始建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院址在北碚场东山高坎(今北碚中山路小学处,原系张三同豪宅)。
地理位置
朝阳书院位于重庆市北北碚场东山高坎。
建筑沿革
朝阳书院房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建原筑面积约一千余平方米(经扩建操场后达三千余平方米)。人们从北碚中山路中段向左手方向进去,穿过两边植有翠绿笔柏的道路,步上三十六级青石台阶,便到了书院校门。进校门,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木结构型建筑,便突显在眼前。
书院的建筑如同一座宫殿,背靠东山青翠的山林古树,旁有清泉流水终年不断。书院分三路建筑布局,前后三进,建在三重台阶上。朝阳书院如同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东山为靠背,高坎为坐椅,两边山头对称伸出,如扶手一样,把朝阳书院拱拥着。
在三路建筑中,以中路建筑规模最为宏大。整个建筑采用全木结构,其厅堂立柱采用的独木,一个人双手不能合围抱住,可见木柱之大。
书院建筑外观飞檐翘角,内部垂檐斗拱。其檐柱、横木均系雕梁画栋,支撑吊檐的木柱系镂空雕刻,玲珑剔透。所雕刻绘画的人物形象造形逼真,花鸟鱼虫栩栩如生,龙凤狮虎活灵活现。真是一幅一个天地,一段一个故事,让人目不暇接。纵观整个建筑,无不显示出清代建筑艺术特色,令人赞叹。
中路共建有房间17间,大天井两个(在一台阶、二台阶上),正房宽敞明亮、厢房雅致,天井清幽。
第一个台阶上的天井中,有葡萄架搭在天井上空,左右各植壹株葡萄树。每年夏季成熟季节,累累葡萄挂满架上,令人馋涎欲滴。
后一个天井在第二个台阶上,种有两株桂花树。中秋佳节来临,满树金黄色的桂花盛开,花香溢满书院,顺风飘溢四方,大街上都能闻到桂花香。
在中路第一台阶中道两旁,是办公室,会议室房间。第二台阶上中间为一个大敞厅,上有讲台,作为礼堂集会之用。第三台阶有五间大房间成一字排开,中间一间正房最大,原为书院山长讲经授课地,后改为学生活动大厅。正房两侧木板墙上刻有黑底红字的文章,系北碚朝阳书院办学章程(今已无存)。
书院东西两侧,分两路石级而上,各有侧门出入,其台阶与中路同步。东西各有两个小天井,在前后三进台阶上各有偏房十间,其建筑风格与中路同,与整体一致。
整个朝阳书院共有大小天井六个,房间三十七间,用于教室、办公室、教师宿舍及各种生活用房。在第三进台阶左右两角,靠东角有公厕一座,靠西角有厨房一间。厨房后有东山的清泉溢出,山泉清洌,常年不断,引入厨房大石缸内,用作学校师生生活、饮用水。
人文历史
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石养源倡捐集银千余两,创建于县治北门内。五十一年竣工。筑高阁祀文昌,台下有室3间,左右舍各5,中为方池;其前正门1座,前书堂5楹,为进见请业所;中庭轩敞,左右舍各5楹,后为庖厨;又前为讲堂,左右舍各5楹,周筑以墙;又重门3楹、大门3楹,大门前为屏墙四十九年工未竣,即有肄业生数十人。延名师专讲,严立学规,石常亲往督课。以时会讲课文,常百数十人。每月朔日课士署内,1州3县举贡生童来会课者多至170多人,署不能容,乃分坐城隍庙。供膳食,石亲发卷,逐一讲解。生童拔取者厚给奖,不取者亦给盘费。自此中科第者不绝,如董彩凤、张可琅等。诸生共为立匾,题“开畹艺兰”。石养源卒后,设位于文昌祠旁。邑人教谕董亭武作记。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黄大桢续修。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朱运增葺。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孙奉先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后为县立中学校址。
来历传说
提起北碚朝阳小学,人们都知道。谈到北碚朝阳书院,就少有人知晓了。而北碚朝阳书院名称的来历,就更使人感到茫然。君不知,北碚朝阳书院就是北碚朝阳小学的前身。
北碚朝阳书院房舍系原张三同住宅,建于清·咸丰年间。张氏祖先原姓刘,非本地人,入蜀做官,后因犯事被罢免。窘于生活所迫,入赘于张家,生子数人。
张氏有四兄弟,靠经营盐业发家,有钱有势独霸一方。民间有曰:张大同象知府——独霸一方。张二同是官府——渔肉乡里。张三同钱财如粪土——挥霍无度。——张四同玩枪舞棒——官惧民怕。可见张氏四兄弟劣迹之一斑。
张氏发迹后,兄弟四人便各据一方修造房屋。张大同修在北碚马鞍山岗上(原北碚盐业公司处,已拆),张二同修在北碚黄桷树尖沙咀,张四同修在合川县城里,而张三同却另有打算。
张三同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并开有煤窑多处,从事经营剥削。平时表面和善以笼络人心,而私下却广揽亡命之徒,养在家里,为其卖命效力。
张三同迷信风水,企望用风水地脉来保佑自己长命百岁。只愁无一好地方修房,于是,便找风水先生四处寻访。几经展转,终于在北碚东山发现一处宝地。
此处名叫高坎,在北碚东山两山岗之凹处,而凹处内有一块平地,比其它凹地高。此地坐东朝西,前有三山(岗),左右有五岳,背靠东山青翠的山林古树,旁有东山的清泉流水四季不断,望远处缙云山九峰耸翠,峰峦叠嶂,延绵不断。见此风水宝地,张三同决定在此地修建豪宅。
不久,豪宅终于建成。从山下沿三十六级(取其六六大顺之意)青石台阶而上,便见到一座如宫殿一样的豪宅,房屋按三路布局建筑,前后分三进建在三重台阶上。房屋规模宏大,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建筑风格体现了清代的建筑艺术特色。
豪宅如同安放在一把太师椅上:东山为靠背,高坎为坐椅,两旁山头平行对称伸出,如太师椅的扶手一样,把房舍拱拥着。前有三山低首,左右有五岳拱护,后有丛林古树庇阴,更有东山常年不断的清泉溢出,潺潺不断,真是天地造就,巧夺天工。
乔迁之日,张三同在新宅大摆宴席,宴请四邻,惊动四方。人们因畏惧其权势不敢不从,只得前去朝贺送礼。有趋炎附势之人,更是使尽吹捧之技,大加赞叹。张三同也堂而皇之受其相贺,从中聚财,引得众人恕目。
不久,张氏一、二、四兄弟因犯案被诛,张三同也难免一死,便自尽而亡。
1866年,(清·同治五年)巴县知县黄朴为了教化一方民众,准备在没收的张三同豪宅处创建书院,苦无一个好名称命名。
-一日,黄知县登上马鞍山,见冉冉朝阳从东山之巅升起,书院房舍沐浴在朝阳下,金光闪闪。观书院四周有如此地貌,不觉曰:日出东山,光芒万丈。心里忽然一动,不如将书院取名为朝阳书院,一来应了此时,此地,此院舍之天生景观,二来愿书院如朝阳光芒万丈,永久传承。便将书院取名为:朝阳书院。这就是北碚朝阳书院这个名称的来历。
书院足迹
1950年,北碚朝阳小学迁址新建本部,在现北碚朝阳小学处。该处原系一道山梁,靠东头有一株大榕树。从街上看去,学校也是建在三层台阶之上,分左、中、右三路石梯而上,校舍建在第三级石台阶上(系就地取材造的土墙一楼一底房)。或许,当时的建造设计者无意中受到原书院建设布局的影响,而设计建造的朝阳小学,但已不如昔日朝阳书院规模,此校舍规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拆毁重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9 08:31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建筑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