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路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境内道路
朝阳路是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中心城区的东面,与通惠河、京通快速路、朝阳北路平行,西接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东三环京广桥段,穿过东四环路、东五环路,东接通州区八里桥京榆旧线,接通燕高速公路,远接京哈高速公路,全长约17公里。
街道简介
朝阳路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中国北京市朝阳区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路,是出入市区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走廊,也是朝阳区道路网规划中的14条辅助放射线之一。
朝阳路由西向东经过的知名地名有:中央电视台新址北京市呼家楼、北京小庄、人民日报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红庙、延静里、英家坟、慈云寺、东八里庄、京棉集团、十里堡、西单商场、盒马鲜生、甘露园、太平庄、民航总医院、兴隆公园、朝阳路高井、财满街、红星美凯龙、北京大黄庄、定福庄、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朝阳路三间房、双桥、周家井、管庄、杨闸环岛、新天地小区、西军庄、西马庄、八里桥等。
历史发展
朝阳路,是中国首都北京市通往通州区的40里京通大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古道,它随元大都诞生而诞生,从1271年至2020年已有700多年历史,它经历了、民国四个朝代,以及1949年解放后的新中国时期,漫漫历史长河,无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
朝阳路与同处北京市东部的通惠河都是元代所建,年代相仿,为历史上京城两大水陆交通和经济命脉。
一、元代
“朝阳路”是20世纪50年代修整道路后才起的名字,而它的前身则是元大都齐化门外的驿路。
元朝初年,统治者放弃了两代的都城(大致位于原宣武区的西部),在高梁河水系(包括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等)建起了元大都,成为明清北京城的前身。大都城有11个城门,其中的东南门名为“齐化门”。齐化门建成后,车马由此进城出城,逐渐形成一条土路,是元大都东去的驿路,供政府传递文书之用。这条路两侧多是野地,只有零星几个驿站,非常荒凉。
二、明代
明正统年间重修齐化门,改名为“朝阳门”。朝阳门外的土路也由驿路逐渐变成运粮通道:人们经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把粮食运到通州区,再从这条路运进朝阳门内的粮仓。这样一来,原来荒凉的小道逐渐热闹了起来。但是,因为年久失修,土路越来越破旧,路况也越来越糟。
三、清代
清初,根据雍正《御制朝阳门至通州石道碑文》记载:“轮蹄经涉,岁月滋久,地势渐洼;又时雨既降,积雪初融之后,停注泥淖,有一车之蹶需数十人之力以资牵挽者矣”,令人无法忍受。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诏令修建朝阳门外石路。由于工程浩大,众多工匠只能在路边住宿。石路沿线由此形成一些村庄,其中一村因距朝阳门八里而称为“八里庄”。
四、民国
民国时,北京朝阳门外非常荒凉,朝阳路还是一条石板路,其上有几道深深的车辙,路中央是一条腥臭的排水沟。石路两侧,零星分布着一些村庄,八里庄就是其中之一。以石板路为界,路南称为“前八里庄”,路北称为“后八里庄”。八里庄有门、郭、张几个大姓,村民主要是菜农,围着菜地居住,这边四五户凑一堆儿,那边七八户凑一堆儿,虽然看上去零零散散,但加在一起也有2700户,是这一带首屈一指的大村了。
民国年间,八里庄人主要种大白菜、芹菜、菠菜、香菜、黄瓜,抗战胜利后又开始种西红柿。种的蔬菜,一部分留给自己家吃,一部分拉到天桥去“发货”,卖菜挣钱,养家糊口。平日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八里庄人才能喘口气,点点灯笼,放放风筝,放放炮仗,村子顿时热闹起来。
那时的八里庄,除了朝外的石板路,还有一条要道:二道沟。这条沟是一条大旱沟,最深处有四五丈,可以走大车。它西起北京朝阳门外元老胡同下四条(朝外北街与工人体育场南路相接处附近),东到通县(通州区)。后八里庄北边还有几个大窑坑,是六里屯村民烧砖取土留下的,一下雨就积水,长满了苇子,很是荒凉。前八里庄附近,有一块坟地。
八里庄西边,直到小猪店(小庄),都没有什么大村。西边最近的邻居,从地名上说应该是慈云寺。慈云寺是座古庙,占地约20亩。据《宸垣识略》记载,系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敕建,曾有御书石匾。寺庙附近也是大片的菜地,只有几户人家,很难把它称作村落。
八里庄东边,以朝外石板路为界,路北有座“红衣庙”(也有人说是红墙庙),大致相当于鑫帝大厦的位置。据说,清朝的皇帝经过这里,也要停下来到庙里烧香。庙的附近,京棉新城一带,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务达海墓。墓主爱新觉罗·务达海(1601年-1654年),是清太祖二弟穆尔哈齐第四子。早年屡次率部击败明军。顺治元年(1644年),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十一年(1654年),务达海前往福建镇压郑成功,中途身染重病,只得返京,不久病死,谥号“襄敏”,就埋葬在这里。墓丘早已平覆,民国年间就很难找到具体位置了。从古墓一直向南,在石板路南边,有个村庄叫十里堡(pù)。堡字也写作“铺”,是驿站的意思。十里堡因为距朝阳门十里而得名,很可能也是在雍正年间形成村落的。
打开1947年《北平市城郊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条路范围内,有自然村落近100个,其中以名人坟地为村落的有近20个,以庙宇名的村落近30个,还有年代久远已经无主的坟墓不计其数。这就是自元大都到1949年600多年朝阳路沿途的建筑面貌。
五、解放初期
朝阳路,到解放时,只是北京市通往河北省通州的一条40里京通大道。北京所管辖的范围自朝阳门外到大黄庄、花园闸一线,南北辐射南至通惠河两岸,北抵东直门以东的高杨树一线,整个地域面积约32平方公里(1958年后扩大至八里桥北)。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朝阳门外元代建设的东岳庙外(属历史文物),余下的只是一些低矮的商铺和简易的民居。
解放初期,对朝阳路影响最大的是北京市纺织工业区的建设。
北平解放后,1949年4月设立了八里庄乡,隶属郊二区,后来先后改属第十四区、第十区、东郊区、朝阳区。1956年2月,在兴建棉纺厂的同时,撤销了乡的建制,始建八里庄街道,行政管辖范围东至十里堡京包铁路以西,西到北京红庙、西大望路(含马道口),南至通惠河,北到北京六里屯,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从1953年到1957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根据首都城市区域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和纺织工业部决定在北京东部的八里庄兴建大型的纺织工业区。这里说的“八里庄”是广义的,不仅仅指东八里庄一个村子,还包括了慈云寺、十里堡等地,是乡镇一级的概念,也就是八里庄街道的前身。
1954年9月,位于十里堡的京棉一厂率先建成投产;1955年和1957年,位于八里庄的京棉二厂、位于慈云寺的京棉三厂先后建成投产。三个工厂共有纱锭234376枚,自动织布机7284台。除了一厂和三厂的个别设备是从东德、日本引进的之外,其余全部是国产设备。每个厂子投产第二年就达到设计的生产能力。这样,在“一五”计划期间,在八里庄地区建成了93万平方米的纺织工业区,一举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
1958年,北京市的棉纱产量达到了18万件,棉布产量高达2.45亿米,做到了印染坯布全部自给,80%的产品开始出口至东南亚国家,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纺织行业堪称解放初期北京的创汇大户,成为那个时代北京国民经济的一面旗帜。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伴随着工厂的建立,八里庄地区新型的生活区也崭露头角。从慈云寺到八里庄,再到十里堡,京棉三厂、二厂、一厂的宿舍,向西向东一字排开。以朝阳门外石路为界,路南是厂区,路北是生活区,一一对应,职工上班非常方便。生活区内,新建了大量三层高的红砖楼,作为职工宿舍。附近大量植树,做了相应的绿化,楼间点缀着一个个“小花园”。生活区设有医院、澡堂、理发室、中小学校、商店、礼堂(供文艺演出和放电影之用)、体育场等配套设施,可谓一应俱全。后八里庄的二道沟,原来是条走大车的旱沟,此时被辟为热电厂循环水道。
1955年,筑成了一条长1075米的北京八里庄路,北起后八里庄北侧,南至朝阳路,连接了前、后八里庄。1958年,由八里庄街道办事处牵头,因地制宜,以后八里庄北边的几个窑坑为中心建设公园,湖水面积约330亩。在工程期间,附近学校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少先队员挖湖、植树、种花,为了纪念少先队员作出的贡献,公园被命名为“红领巾公园”。人们从朝阳路边的职工宿舍出发,经过先期修好的八里庄路,可以方便地到达红领巾公园南门。1960年,朝阳路上开通了由沙滩到十里堡的12路无轨电车(112路的前身),大大方便了纺织城居民进城。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开始拓宽修补破旧的朝阳门外石板路,定名为“朝阳路”,这一名称沿用;1958年,朝阳路贯通通州到八里桥北,这一道路沿续。
六、改革开放后
到1978年北京市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京通快速路、朝阳北路修建之前;后加之京通快速路、朝阳北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相继贯通,朝阳路成为了北京市交通网络的东区连接干线。
九十年代开始,朝外大街开始脱胎换骨的改造,京广大厦为当时全国之最高。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CBD)。1998年,北京市规划局在《北京市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将北京市商务中心区的范围确定为朝阳区内西起东大桥路、东至西大望路,南起通惠河、北至朝阳路之间约3.99平方公里的区域。2009年5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CBD沿朝阳北路、通惠河向东扩展至东四环,新增面积约3平方公里。随之,各种形式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国贸三期,高330米,为北京最高建筑。
中央电视台新址,高234米,一座联体铁塔矗立于朝阳路南侧三环路交叉口的东南角;人民日报社新办公楼,高150米,一座圆形塔楼建设于朝阳路北侧人民日报社院内。两座大楼成为朝阳路新的地标建筑。
从上世纪末开始,朝阳路纺织区开始改造,甘露园青年路的建材一条街进行改造,兴隆庄改造等等,一股旧城改造的势头不断向东延伸。
朝阳路日益发展升级,两边的新开发建设商业大厦和住宅小区越来越多,多家知名商业机构和公司企业纷纷入驻。朝阳路与青年路、北京市朝阳北路、姚家园路等辐射道路一起,共同构成北京东部日趋辉煌、蓬勃发展的“朝青板块”。朝阳路已成为一条集商业、办公、新闻、教育、居住、休闲、医疗等于一体的城市交通主干道,而且必将越发便利、现代、繁华。
道路情况
一、朝阳路拓宽
朝阳路大部分原为双向4车道,且路面质量较差,随着道路两边城市发展升级,车流量越来越大,道路拥挤,交通能力差。
2005年,中国北京市启动朝阳路拓宽改造工程,该项工程规划为全线城市主干道,道路标准断面主路15米宽,两侧辅路各达13米宽,实现全线主路双向4车道、大部辅路双向6车道。由于各种原因,工程进展缓慢,于2011年10月基本完工。工程完工后,极大地改善了北京市朝阳路交通情况,为京东地区居民提供一条新的畅通道路,同时缓解了京通快速路和朝阳北路的交通压力。
二、快速公交2号线
朝阳路在拓宽时,对主路辅路进行了物理隔离,为快速公交系统作了预留。
北京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2号线(朝阳路大容量快速公交)于2008年07月31日开通,是北京市第二条快速公交线路。线路呈东西走向,东起通州区杨闸,西至朝阳门,全线16公里,共21站,分为主线、区间。
北京快速公交2号线支线于2009年08月26日开通,全线27.5公里,共29站。支线从朝阳门到杨闸环岛后继续向东行驶,上京哈高速后到达通州区武夷花园小区。后于2014年05月26日撤销此支线,东段开通442路替代(武夷花园-杨闸)。
三、潮汐车道
2013年9月12日起,自朝阳路京广桥至慈云寺桥之间的北京市首条潮汐车道正式开通,每天晚高峰17时至20时,朝阳路主路进城方向(由东向西)将有一条车道变为出城车道。同时,交管部门对慈云寺桥通过优化路口,增加出城方向的车道,以便增加的车流尽快直行或进入四环,使车流在这里分流。
但仅将潮汐车道用于晚高峰,主要是根据“缓进快出”原则制定方案。由于早高峰集中进城车流多,如果再增加朝阳路进城通行能力,必然会造成城区车辆瞬时增加,让城区特别是东三环周边本已拥堵的路况雪上加霜;而晚高峰时,出城车辆集中,朝阳路通行能力差必然会造成很多车被堵在城里出不去,增加潮汐车道后,会为出城路况“泄压”。
公交情况
朝阳路三间房
朝阳路三间房公交车站是北京市交通网络重要站点之一, 经过朝阳路三间房的线路有411路,488路,615路,639路,690路,快速公交2线,451路公交线路
朝阳路高井
朝阳路高井公交车站是北京交通网络重要站点之一, 经过朝阳路高井的线路有411路,350路,488路,615路,639路,690路,451路公交线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1:29
目录
概述
街道简介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