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各地为了自身利益,争夺名人以扩大当地旅游资源,有关花木兰家乡的争论就一直不休。主要有
武汉黄陂、
河南商丘、陕西
延安等说法。
简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史著如林的中国,关于木兰的载记虽语焉不详,但林林总总亦蔚为大观。关于木兰本事,最早的文字记载可推原到成于北魏,见于南朝陈代的《
木兰辞》。至两宋时,收入《西文苑》、《文苑英华》、《
乐府诗集》中。民国以来,成为中小学课文。
花木兰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
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
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
宋州人,有人说她是延安人,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
虞城
木兰原姓魏,是
商丘市虞城县人。因柔然犯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疆场12载,屡建功勋。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元统二年,立《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详细记载了木兰的籍贯、身世、事迹及年代考证等,改“昭烈”为“孝烈”,改“娘娘庙”为“
木兰祠”。木兰祠位于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现存有记载木兰身世的元、清记事碑两通,并有木兰当年辞世的陵墓。据史料记载,唐代在此处建有木兰庙。
金朝泰和年间,重修大殿、献殿各3间,并塑
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修祠立碑。至民国初年,木兰祠已经占地万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多亩,原祠三节院落,有坐北朝南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东西配房等百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坐像,献殿塑有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香火碑60多通。1943年该祠不幸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通为
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木兰的身世、英雄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于嘉庆十一年立。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天是
花木兰的生日,百姓们举办庙会,共同祭奉花木兰。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当地老百姓到
木兰祠烧香的络绎不绝。 因为木兰大忠、大孝、大节、大义,她首先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敬仰,同时,她的精神也净化着当地劳动人民的心灵,影响了当地的民俗。当地人尊称
花木兰为“花姑奶奶”,称姑娘为“花娘”。另外,在当地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许多木兰显灵惩恶扬善的故事,他们已把木兰当成了神。
中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恩洪说:“《木兰诗》我耳熟能详,但真正感受木兰文化的是
木兰祠。虞城木兰的大忠、大孝、大节、大义得到了大力弘扬,虞城县百姓的理念中早已注入了木兰精神。木兰文化应进一步挖掘、深化、开发一些以木兰为题材的音乐、舞蹈、戏剧甚至影视作品,开发有关木兰的文化设施和有关木兰品牌的产品。”河南大学教授高有鹏说:“通过考察,我不仅感受到了木兰精神,而且领会到了木兰精神在当地百姓中的力量。木兰是女中豪杰,木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是特殊的文化符号。木兰有容纳四海的胸怀,有替父从军的大孝,在她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美德。
2007年,虞城县委、县政府向中国民协申报虞城为“
中国木兰之乡”。3月25日至3月27日,“中国木兰之乡”考察验收组对虞城县进行考察验收。考察验收汇报会上,专家们对虞城木兰文化建设予以高度评价,一致同意授予虞城为“中国
木兰之乡”。
黄陂
木兰故里——
武汉市黄陂区,北枕巍巍大别山,南濒浩浩长江水,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3万,是武汉市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生态最好的新城区。黄陂已有景区21家,其中5A级景区1个(含4个景区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2019年9月,黄陂区入选“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成功通过验收,成为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标杆示范区。
清同治时的《黄陂县志·木兰志》承明志认定“木兰故里在黄陂。《木兰诗》首句中的“唧唧”,正是蟋蟀即江淮官话的“唧唧”,是唧唧的鸣叫与木兰的叹息在交响,在共鸣。地处江淮鄂东的黄陂,仍叫蟋蟀为唧唧。可以认为,这是唐代的黄陂话或说江淮官话在《木兰诗》中留下的印迹。另外,《木兰诗》中有“爷”指父亲,“爷娘”指父母的称谓,当今黄陂话中也有伯爷、叔爷、舅爷、姑爷、干爷等父辈称谓。今黄陂木兰山北面不远有一座古城遗址在大城潭镇,当地传说这里是木兰故里,并立有“木兰出生地”碑。经查,大城潭镇濒临滠水,地势险要,是古驿站,也是军事要地。城有大寨小寨,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综上所述,作出木兰故里在湖北黄陂的结论,应该是切实的,可信的,实事求是的。
台湾著名学者
张觉明到访武汉黄陂,在武湖台创园论道
木兰文化。张先生发布了他的研究考据木兰故里和研究木兰文化的最新学术成果: 木兰故里在黄陂。
张先生一开场,就抛出了一个让学界和社会困惑多年的问题—木兰故里究竟在哪里?张先生依据详实的史料,进过多年细致地研究、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木兰故里既不在河北完县,也不是河南上虞,而是湖北黄陂,按照先有木兰庙,再有
木兰山,最后才有木兰县的历史逻辑,
黄陂作为木兰故里最有历史依据和说服力。
张先生研究表明,木兰属于汉朝文帝时代,本姓朱,曾在河南信阳从军,也曾为驱逐匈奴远征河北
燕山,其生辰并不是所谓四月初八佛祖生日那天。张先生在研究《
木兰辞》的传播方式、写作手法以及鉴赏上也造诣颇深,他特别提到,“唧唧复”中的“唧唧”绝不是简单的象声词,而是黄陂本地方言。
黄陂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严中兴表示,张先生用详实的历史证据和缜密的历史逻辑考据的木兰起源,让人耳目一新。下一步,区委、区政府将以黄陂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大力支持张先生的学术成果付梓发行,并在适当时机举办“木兰故里”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快木兰史研究和《黄陂通史》增订版的推出。同时欢迎张先生多来黄陂做客,为两岸文化交流和木兰史学研究多做贡献。
唐代大诗人
杜牧曾到黄陂,写下了韵味深沉、清丽动人的《
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诗中说的是木兰以女儿之身化妆男儿参加征战,在边塞上思归,还到明妃
王昭君墓前(拂云堆,即今内蒙古之昭君墓青冢)去把酒。此诗成于唐
会昌三年。
《黄陂县志》载记:唐武宗会昌三年,
杜牧游木兰山。
题木兰庙一诗说明唐代时黄陂的木兰崇拜已经很盛,怪不得后来宋代名儒程大昌读了此诗后,在《演繁露》中,感慨系之:“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这首诗是黄陂木兰事迹的最早记载。
黄陂区进行了扎实的史实、史料、史迹征集、研究工作,并由黄锂写成《花木兰将军三考》。他提出木兰是
汉代人,家在黄陂。特别是史迹调查中,文中谈到黄陂双龙镇(今
木兰山北之姚集镇大城潭村)有许多从周代到六朝的文化遗存,而古籍中的《木兰奇女传》云:“木兰,姓朱,为湖广黄州府
西陵县(今
黄陂)双龙镇人。”而在
木兰山北坡立新店又有将军坟,并发现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凡此都证明黄陂为木兰故里。
延安
花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 “很早就写过一篇文章《花木兰故里在延安》,里面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朱文杰一边说一边从书柜中取出一本《拾穗集》递给记者,翻开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花木兰故里在延安》。
“花木兰的故事传颂了一千五百多年,有人认为她只是文学虚构的人物而已,但在唐代就有诗人以热情的诗歌赞颂了花木兰,例如白居易的《戏题花木兰》,杜牧的《木兰庙》,还有宋代《太平寰宇记》,以及1980年发现的鲜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证花木兰确有其人。说花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的。元人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征》里面也是说‘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即延安郡’。
亳州
安徽亳州市也有史书文物建筑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亳州说认为花木兰是汉朝人,早于北朝的木兰辞,符合逻辑。城郊有陵,并有多块石碑。
木兰亳州人之说主要有下列根据: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
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
古今图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称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说:“木兰,亳人,魏氏女。”
(七)完县(今名顺平县)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八)木兰戍边燕山,《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军。”有古碑称曰:“木兰姓魏,亳州人。”
(九)历代学者,如元代学者达世安、明代学者朱国桢、明代诗人吴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
(十)木兰家乡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均有很多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木兰是
汉代女子,从军的背景也是
匈奴犯境。
文化传承
据湖北当地民间传说,西汉年间,花木兰出生在黄陂双龙镇(今
姚家集街道)。黄陂有着众多与花木兰息息相关的名胜古迹,关于她的传说也在此流转不息。
作为
花木兰故里的湖北武汉市
黄陂围绕“木兰故里、山花黄陂”品牌,着力打造“赏花经济”,栽种木兰花、桃花、油菜花、杜鹃花、玫瑰花、栀子花、桂花……,建设以云雾山、清凉寨、木兰草原等为重点的核心赏花景区,做到一年中“月月有花开、四季花不断”。据统计,2012年黄陂通过赏花带来的旅游年综合收入达到1亿多元,占全区旅游总收入的12%左右。
据黄陂当地百姓相传,
木兰天池是花木兰的外婆家,也是她小时候生活、习武的地方。进入木兰天池景区,首先看到的是被山林围绕的小天池,恬静秀丽。要从小天池上到大天池,途中要经过一段约长十里的峡谷线路,期间贯穿着怪石、溪潭、飞瀑、奇木等多种景观。途中经过一个名为“
聪明泉”的水井,传说花木兰小时候在此生活时曾喝过这个井水,后人见长大之后的木兰将军如此聪明,所以就将其取名为“聪明泉”了。上到大坝,大天池的壮阔景观便出现眼前,山水相依,碧波万顷,气势比小天池大了数百倍之多,还可以坐上小船游玩,遍赏无限风光。走过石砌古朴的外婆桥,就来到了木兰将军外婆的“家”,前有流水,后有青山,让人联想木兰将军小时候必定在这里和外婆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黄陂斥巨资打造现代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黄陂的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已经是湖北省的主要旅游景点。新编的
楚剧《花木兰》唱响全国,黄陂精心打造大型音舞诗话《
木兰山组歌》,并在人民大会堂表演。
黄陂就召开木兰文化研究会,不惜花费高价邀请
易中天、余秋雨、李学勤等100多位文化、历史界的名人、学者,游览木兰生态旅游区,讨论黄陂木兰文化。据悉,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作为武汉黄陂最主要的旅游景点,黄陂已制定对木兰文化资源的四大争夺挖掘战略。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被人们记起的巾帼英雄并不多,
花木兰便是其中之一,而男扮女装代父从军的唯独她一人。在坊间,花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一千多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巾帼英雄的代表,甚至被人称之为“东方女神”与“东方维纳斯”。人们对木兰的了解,大多是通过民间传说与影视剧。木兰,不仅确有其人,她对后世的影响,也远远超过了文献记载。不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对木兰以及木兰文化的认可和褒扬无不在传递一条令人兴奋的信息:木兰文化的概念与品牌抢注,已经步入了一个国家化、国际化的成熟时代,其彰显出来的精神价值和商业价值都是不可限量的。
北魏太武年间(公元424年至452年),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木兰的父亲年迈,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十多年后,木兰凯旋,皇帝欲加官进爵,木兰却请求回家孝敬父母。 从“唧唧复唧唧”到“暮宿黄河边”,从“万里赴戎机”到“归来见天子”,千百年来,花木兰这位伟大的女性一直受到国人的尊敬。一九九八年,美国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
花木兰》并发行。花木兰的故事走出了国门,在全世界造成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和轰动。木兰不仅是中国的英雄,而且成为了全世界学习的榜样。
木兰文化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
在
豫剧诞生地以及
花木兰故里——
虞城所在的
商丘这片热土上,这样朴实、昂扬、铿锵而且非常唯美、脍炙人口的唱腔,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即便是咿呀学语的稚童,也能唱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抗美援朝时期,著名
豫剧大师
常香玉带领豫剧团赴
朝鲜抗战前线演出豫剧《
花木兰》鼓舞人心,振奋士气。
1956年10月,
花木兰的故事由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轰动全国。豫剧表演大师
常香玉饰演
花木兰,一时大江南北都在传唱花木兰,使得
豫剧和
花木兰在全国的影响“花开遍地”、家喻户晓。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一曲悲壮的诗,她的精神曾经激励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家卫国时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同样,在木兰故里——商丘
虞城,木兰精神依旧激励着智慧的人们热情投身祖国新时期的各项事业建设中,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勤劳致富,感恩社会。木兰故里——
虞城有
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木兰食品、木兰纺织集团等600多个以“木兰”命名的文化品牌;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等。木兰文化俨然成为一种经济软实力,已被眼光长远的木兰故里人民传承并开发成文化产业,造福一方。
2005年11月11日,
虞城县申报的“
木兰传说”被
文化部正式确认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结束了“木兰故里”长期以来的争论。
2007年5月22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正式命名
虞城县为“
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
商丘市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
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为宣传和弘扬木兰文化和木兰精神,
2009年由
河南省旅游局、省妇联、商丘市人民政府主办,
虞城县人民政府承办的“
中国·
商丘第五届国际
木兰文化节”
于2009年10月26日在
花木兰故里虞城县隆重举办。
著名电影演员
赵薇、
房祖名、
徐娇应邀出席并祭拜
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