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是
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
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
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
石舫。湖南岸上有
钟亭、
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
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
交通信息
1.乘坐地铁4号线到
北京大学东门站,步行200米左右可到东南门。
2.乘坐公交307路、355路、365路、498路、549路、579路、601路、614路、681路、696路、697路、699路、717路、982路、特18路、特4路、
特6路、运通105线、运通110线到中关园站下车即是。
历史沿革
该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
淑春园的一部分,
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
和珅。在此大肆营建,一共建造楼台64座、
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在清朝是
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
石舫按照
颐和园的石舫修建,但后来
上部结构被焚毁,今仅存石质基座。
20世纪20年代成为
燕京大学的一部分,校方请设计师
亨利·墨菲规划校园布局,该湖由
钱穆命名为未名湖。
1952年,燕京大学被行政撤销,
北京大学从市中心迁至燕京大学旧址。从此,未名湖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2001年,“
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学生将未名湖、
博雅塔、图书馆叫作“
一塔湖图”。
现状
现今靠人工蓄水。冬天结冰期间为滑冰场。
活水工程
万泉河由南向北流经
海淀镇、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大石桥,穿
京包铁路汇入清河,全长9.5公里。河水平日用来浇灌周围绿地,汛期承担着21
平方公里流域内的城市排污任务,它还是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补给水源。随着
城市人口的增多,万泉河风光不再。万泉河周边城市
生活污水的大量排入,使它成为一条臭水河。治污工程开始时,河道内淤泥已厚达0.5米至1.2米。据了解,万泉河治理工程耗资7280万元,由
北京市政府和
海淀区政府
共同出资,目的就是要让流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圆明园和
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万泉河变清,让与之相连的圆明园
福海、北京大学未名湖成为
一池碧水,治污工程于2001年4月18日全线开工,已经全部竣工。
景观特点
人们从
石狮守卫的北京大学西门进入,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对秀丽的
华表矗立在办公楼和
庑殿围合的那半敞开的空间中。继续漫步向东,无论从哪条路进入以未名湖为主体的
园林空间,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整个的燕园中,未名湖更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
钟亭落霞;南可望
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有人把燕园的精髓概括为“
一塔湖图”(即一教或一体、博雅塔、未名湖、
北京大学图书馆)。
湖区文物
周围景色
塔,指的是在未名湖东南,有一座十三级密檐宝塔倒映在碧波之中,这是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解决生活用水,掘的一口水井。它的水源丰沛,外形则仿照
通州燃灯古塔的样子,用辽代密檐砖建成。塔共13级,高达37米,除塔基座以外,全部用钢筋水泥建成。因为此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所以又曾命名“
博雅塔”。
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但却也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和精心推敲的选择,它高高的塔身,能让校园内外时时出现它不同角度的美丽身影。塔本身可以说是点石成金之作。作为校园供水不可缺少的构筑物,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大煞风景,而这个水塔则利用制高地形,在风景区内用一种特殊处理方式,对构筑物采取巧妙的
建筑造型,化不利为有利,成为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杰作。如果顺螺旋梯向上还可直达塔顶,在那极目远望,北京
西山秀色便可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向下观又可见澄湖如镜,塔影毕现,随清波则能荡漾出无穷的诗意,难怪北京大学人称这里的景观为“湖光塔影”。
湖,是指未名湖,它是在原有自然水面的基础上规划整理而成。据知情者说,它的名称是出自
钱穆教授的灵感。它能以“未名”而扬名天下,却是因为那些曾在湖边散步、凝神的大师们,是他们自由、深邃而悠远的思想熏陶,让这湖水、这园林生出了一种独特的灵气。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京大学流行:
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都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
未名湖北的镜春园,在圆明园被焚时它的
卷棚顶也随之不复存在,但其木框架却还傲然挺立,并有一老
垂花门,
门联上写着“乐天知命,安土敦仁”。多少年过去了,这里仍是林木葱茏,荷塘映绿,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旧园的风貌。
在湖上,人们也会注意到与搁浅石舫基座相邻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的
翻尾石鱼,它原本是圆明园
西洋楼前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们把它买了回来作为敬献给母校的礼物,从此圆明园中的
石鱼便畅游到未名湖中,腾跃于水面,曲尽其美态。
在湖西南的山坡上还有一座玲珑的六角钟亭,亭内悬挂着一口镌有龙、海涛和八卦图案的
铜钟,亭外则有古木苍虬与之相依,丛林翠枝与之相拥,它们和谐相伴,又成为燕园中古朴、厚重的一景,而聆听新年的钟声,也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人每年岁末辞旧迎新的重头节目。
图,是指
北京大学图书馆,它有1100多万册(件)文献资料,是
亚洲高校第一大图书馆,在这里蕴育出无数的杰出学者,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殿堂。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李大钊、
闻一多——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承载着一部深沉丰厚的
中国近代史。
静静地坐在湖畔,也容易让人联想起燕园中的诸多的大师们,想起他们曾经出入的楼阁、曾经坐过的湖边、曾经乘凉的古树,还有曾经的岁月、曾经的沧桑、曾有的精神和曾有的激情,也许这园中最大的魅力,正来自于一种深厚博大的人文底蕴。
名字由来
1930年,
国学大师钱穆应邀进入
燕京大学任教。一天,燕京大学监督
司徒雷登在自己的家里设宴招待新同事。司徒雷登名为监督,实则燕京大学校务全由他一人主持,教育部规定校长必须任用中国人,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司徒雷登问大家到校后的印象,钱穆直言不讳地说,听说燕京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现在看来不是这样,进入校门就看见“M”楼、“S”楼(以美国捐资人姓名首字母命名),这是什么意思?哪有什么中国化?应该用中国名称才对。
满座默然。司徒雷登从善如流,于是,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佳,大家竞相命名,但都不满意,最后干脆取名为“未名湖”。
钱先生在
燕大任教一年,因有数则“无可奈何”之事而与1931年离开燕大而前往北大任教。“未名湖”三字何时被广泛使用,尚待查考,不过1930年下半年钱先生已提出,则是有文字记载的。
开放时间
2022年1月16日-26日 9:00-18:00
开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