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庶佑(Tasuku Honjo、ほんじょ たすく),1942年1月27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日本免疫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日本学士院院士,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日本
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
人物经历
1942年1月27日,本庶佑出生于日本京都府。
1960年—1966年,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毕业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1971年—1973年,先后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
卡内基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74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1975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医学化学博士学位。
1979年,任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主任。
1979年—1984年,任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
1984年—2005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医学化学系教授。
1988年—1997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所长。
199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福格蒂(Fogarty)访问学者。
1996年—2004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院长。
1999年10月,任京都大学医学部长。
200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3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4年—2006年,任日本科学促进会科学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2005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生院免疫学和基因组医学系教授;同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院士。
2017年,任日本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
2018年,任日本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0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研究所附属癌症免疫综合研究中心(CCII)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本庶佑主要研究领域为抗体的多样性及分子生物学产生机制、癌症免疫治疗方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1980年,本庶佑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的基本概念框架,提出了一个解释抗体基因在模式转换中变化的模型;1992年,最先鉴定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为活化T淋巴细胞上的诱导型基因,这一发现为PD-1阻断建立癌症免疫疗法原理做出了贡献;2000年,发现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表明其在类型转换和体细胞超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中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研究者,要取得成功,本庶佑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研究生入学时要选择好的导师。不能只道听途说,而是要把导师写的论文找来读,看看自己想要做的研究是否与之相符。要选择认真做研究的导师,无论这位导师是多么严厉;其次,认真考虑自己想做什么,这一点很重要。要深入地进行思考;第三,在集中精力思考的同时,也要拥有广阔的视野。这就需要在年轻时尽可能地与许多人接触,拓宽自己的眼界。这一点也很重要;第四,要掌握好英语。掌握英语是必须的,语言必须熟练掌握,使交流没有障碍。读、写、说的能力都要具备。今后必须是国际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研究者。
本庶佑指导培养的学生有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胡文君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本庶佑的父亲曾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学习高级外科手术,后在京都大学医院做外科医生,在山口大学医学院任耳鼻喉科主任,一直工作到1976年退休。本庶佑的父亲对他的教育相当严格,母亲则用温暖的爱守护着本庶佑。
本庶佑的妻子的名字是Shigeko,两人育有两个子女,一个是做胚胎学家的女儿Yasuko,一个是做胃肠病学家的儿子Hajime。
人物评价
“本庶佑对研制癌症药物Opdivo(Nivolumab)、确立‘癌症免疫疗法’作出了贡献。”(诺贝尔基金会评)
“本庶佑为治疗癌症制造新药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中国新闻网评)
“本庶佑的学术成就享誉全球。”(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元元评)
“本庶佑是公认的免疫学领域的领袖。”(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评)
“本庶佑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福利做出了杰出贡献(His discoveries and their clinical applica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research in the life sciences and medicine, resulting in eminent contributions to human welfare)。”(稻盛和夫基金会评)